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米堯 Milhaud, Darius 1892.9.4 -1974.6.22 法國

米堯 Milhaud, Darius 1892.9.4 -1974.6.22 法國

米堯的父親是一位作杏仁生意的商人,他們家族經營的是旅館事業,於是全家就住在旅館裡面,因此,米堯自幼就生活在一個整天都充滿許多噪音的地方,尤其總有一個愛唱歌的女工,一邊唱著普羅旺斯的民歌,一邊挑揀著滿地的杏仁。米堯是一個生性聽覺敏感的孩子,所以週遭環境中所有的聲音對他影響很大,長大後,當他從事音樂創作的時候才明白,那些來自童年記憶當中吵雜的聲音,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化身在音樂當中,也就是他最為人所著稱的作曲手法-「複調性音樂」(Polytonality)。影響米堯音樂創作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因為健康的關係,不能出征上戰場,於是隨著好友克勞德(Paul Claudel)一起到巴西去作大使館外交的工作;人生當中有了這段經歷之後,熱帶雨林的聲音或是巴西流行音樂當中美妙自由的節奏等等,就深深的影響他的創作。
 
猶太裔的法國作曲家米堯,學自巴黎音樂院,與普朗克、奧乃格等人組成「法國六人組」。他們主張在音樂中加入爵士、流行甚至帶有商業氣息的元素,創作氣氛歡樂的小品音樂,曾是一次大戰後的法國古典音樂主流。米堯之後又在史特拉汶斯基的影響下,超越印象派並埋首於新即物主義的現代音樂創作。二次大戰期間避居美國,1947年回國之後任教於巴黎音樂院。在作曲方面,1920年代以多調的新古典主義作品居多,但自旅美時期開始亦有浪漫主義傾向,其作品數量頗多並涵蓋各個領域。
米堯是從實際生活中遴選題材的作曲家。例如:他曾經以農耕機械的貨品目錄為音樂,不過這類音樂屬於他次要的作品,因為米堯是個多重作曲家,一生的作品總共有三百多首之多。
二十世紀快結束了,這是一個凡事都快速的時代。藝術的某種風格或趨勢,已經不再如同往昔那樣能延續上一、兩百年,有時後甚至於還持續不到一個人壽命的長度。德步西和拉威爾就吃到這個苦果,他們在有生之年,就看到後輩的法國作曲家們,對於籠罩上一層霧似的「印象主義」不表示共鳴,甚至還故意回復古代的法國音樂的明晰,1918年在巴黎成立先以Les Nouveaux Jeunes(新青年)名義問世,其後改用Les Six(六人團)公開活動。
法國六人組的成員
Les Six的宗旨是提倡新音樂,反對印象主義。本次就介紹Lex Six的成員─米堯。米堯生於1892年9月4日,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的猶太家庭中。長大後進入巴黎音樂學院接受教育,師事丹第、魏道爾等大師。1917年米任職於法國駐巴西大使館,雖然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但對他在音樂創作上產生重大影響。他在這段時期將巴西民謠融合至他的創作中,而且略帶幾分粗獷的幽默。它們含有豐富色彩,濃厚的異國情緒,以及帶著刺激性的樂音,使整個作品充滿活潑歡愉的氣氛。這一段時間米堯重要作品包括「快樂的恆動」、「人類與欲望」、「巴西的回憶」及最著名的「屋頂上的牛」(Le boefu sur Le foit)。
「屋頂上的牛」完全反應他的音樂特徵─潛意識性諷刺以及樂觀的實驗性格。也許米堯在音樂藝術上一直採用無言的抗議,但是「屋頂上的牛」卻成為他及新興藝術的代名詞,這恐怕也是他始料所未及。1920年之後,爵士樂深為歐美作曲家所樂於採用,不過米堯似乎覺悟得特別早,他很清楚並不是人人都可以作純爵士樂的創作,所以他也不打算在這方面白費力氣。然而他還是藉著他獨特的手法,發揮爵士樂特色,寫成一部十九人規模的室內樂型態之舞劇音樂─「開天闢地」(Lecreation du monde)。本曲是米堯二十年代作品的縮影,他為了音樂的多樣化,使用大量的雜音裝飾節奏。我們可以看到米堯熱愛使用打擊樂器與不協和和弦所構成的感情描寫。所以在法國六人組形成初期,他的作曲規模算是比較大。屬於作品要素複雜,又有驚人而豐富旋律著稱的一個作曲家。
溫暖陽光孕育的音樂
然而在另一方面,米堯仍是沿襲六人組的一些作曲上的缺點:音樂結構仍過於單薄,並且均衡美仍不足。此外,猶太人獨有的近似狂暴的激情,以及典型拉丁民族的抒情感,似乎在他的作品中穿插的出現。也許,在當年六人組的音樂也有正負兩極的評價,但米堯的音樂沒有很艱深難懂的表現,也看不到醜惡的音樂線條嬉戲。即使在一些激情的樂段,米堯仍勉強的將旋律控制在一定的造型上。米堯的不協和和弦也沒有給聽眾帶來不悅,因為他在本質上還是存在著華麗與抒情。
三十年代的米堯,在樂曲中流動出優雅與抒情的本質傾向更加明顯。從他的「春天小協奏曲」與「普羅旺斯組曲」可見一斑。法國的春天是非常清爽舒適,尤其在法國南部靠近地中海沿岸不像臺灣的春天綿綿陰雨不斷。早期六人組不太碰小提琴協奏曲,但是米堯能嚐試的去創作似乎不太容易,縱使是單樂章的協奏曲。「春天小協奏曲」是以小提琴為獨奏主體,技巧十分直截了當。小編制的室內樂為伴奏,伴奏的弦樂為了貫徹米堯多節奏樂曲的意志,使用大量的撥奏。小提琴則長笛、雙簧管……等,管樂器交纏著進行,產生對位性的效果。樂曲雖光彩異常,但是骨子裡仍是一冷靜衿持的,也許這就是米堯個人的個性使然。而我們在「普羅旺斯組曲」中也看到類似的情況,法國南方的溫暖陽光也對他不無影響。米堯在這時期作曲風格偏向明快,絢爛豐富的色彩,並借用十八世紀普羅旺斯流行的地方民謠。
複調作曲高手
米堯似乎是以新古典主義作曲家的身份出現在樂壇,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米堯於1940年為逃避戰火遠渡美國,且避走充滿陽光的加州任教。在大戰結束前,米堯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波里瓦爾」及著名的「法國組曲」。「法國組曲」仍然是自民謠中取材完成,但米堯在此時期手法更加的圓融,他擷取民謠旋律,再變化本身主題的風格,使作品充滿鄉土的芬芳與獨特的詩情。
不過談米堯就不可不談談米堯在「複調」作曲技法的功力。所謂的「複調」就將不同調性為基礎的旋律重疊在一起,每一個旋律的調性都很明確。在米堯之前的浪漫派在音樂的創作是有其調性存在,不過實際上是使用半音階來修飾。米堯的樂曲每一個旋律都是全音階,就少了浪漫派半音階的曖昧。每一個旋律的調性都很明確,即是不同調性的幾個旋律同時重疊時,卻有非凡的效果。米堯從年輕時就使用此技法,初期時的技法相當大膽,雖然是試驗階段,但隨著年歲的增加,更加穩固有規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米堯並不以調性的機能和聲為基礎,本質上他走的是線條式的旋律線的音響。旋律線並非在一種變化緩和的和聲上流動。而旋律線運動不會被和聲所未縛失去自由,若愛樂者想要享受直接的米堯式複調音樂,可以試試他在1945年所創作的弦樂四重奏曲。
多重作曲家
比較有趣的,米堯也是從實際生活中遴選題材的作曲家。例如:他曾經以農耕機械的貨品目錄為音樂,不過這類音樂屬於他次要的作品,因為米堯是個多重作曲家,一生的作品總共有三百多首之多。勤奮的米堯把他的複調學理流暢地運用於各式音樂中,在1920年代前衛風尚的音樂界顯然以掌門人姿態出現。這些樂曲豐富、機巧、複雜、不求和諧,米堯的樂思就如潮水不斷的湧出,而且華麗的音響效果也與眾不同。但是自大戰之後,時日一久,一度震撼人心的價值感與新鮮感終究會褪色。米堯於1974年去世,他和六人團一起永垂不朽,但是他多重的音樂作品並未能個個在歷史上佔有席。從今日的觀點,若將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法國化,似乎就是米堯的作品。所以米堯能夠在歷史上立足的作品不多,但是「屋頂上的牛」確實為米堯永遠在音樂的屋頂上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 李毅超
 
 
 
 
 
 
《丑角》Scaramouche, Suite for Clarinet and Piano
第一樂章活潑(Vif):此作品裡較少出現米堯得意的多調手法,因此全部的樂曲聽起來柔和悅耳。低音部分是森巴舞形式的切分音法富有趣味。
第二樂章中板(Modere):由兩個主題的主題和中間部與再現部所組成,曲中的旋律是兩架鋼琴相互呼應,再現部時,則是兩架鋼琴的旋律同時出現。
第三樂章巴西女郎( Brazileira):使用森巴舞的節奏,第一鋼琴的右手彈旋律,以 AA'AA'' 之形式作為主部,中間部兩架鋼琴以磅礡的氣勢來彈奏,最後以 AA' 再現的形式結束。
《屋頂上的牛》Le Boeuf sur le toit, Op.58, 1919
《屋頂上的牛》當中處處可聽見複調性以及巴西音樂的影響,這首曲子裡包含了巴西流行音樂、探戈舞曲、迷嬉、森巴以及葡萄牙音樂等等,他把這些音樂串成一個輪旋曲的主題,一再的出現在曲子裡。至於這個曲子的標題,則是出自一首巴西的流行歌曲。
Brasiliera
Sonatine pour flute et piano (1922)
Suite, for violin, clarinet, and piano, Op.157b
1. Ouverture: Vif et gai
2. Divertissement: Animé
3. Jeu: Vif
4. Introduction et Finale: Modére-Vif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