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 1913 - 1976

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 1913 - 1976

※背景音樂為Peter Grimes
 
布列頓的母親也是音樂家,五歲時就在她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十六歲時獲得英國皇家音樂院的作曲和鋼琴獎學金。自學校畢業後便已經是一個職業作曲家和作曲教授。
 
1939 ~ 1942年他住在美國,回英國後,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為戰爭中犧牲的人舉行許多次的義演。後來他潛居鄉下,作曲和釣魚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使他真正成為一個公認作曲家的是他的歌劇作品[Peter Grimes],這齣歌劇在歐美的上演均大獲成功,也因此使他寫出另外四部歌劇和一部兒童歌劇[The Little Sweep]。

他也為兒童寫過一首[青少年管絃樂引導]的管絃樂,這首曲子本來是為一部教育電影[管絃樂團的樂器]所寫。主題引用自他喜愛的另一個英國作曲家浦塞爾。除了歌劇,他還有許多歌曲、合唱和室內樂作品,他的作品風格簡單,不屬於任一現代音樂的派別,他的合聲時而協和時而不協和,曲調有時簡單如民歌般,有十又充滿大跳,在快速樂曲中,他常用神經質的,多切分音的對位。
 
他近代的代表作是1961年的[戰爭安魂曲],在一座二次大戰中被完全摧毀後又重建的教堂中舉行首演,這首彌撒曲部分修改了傳統的歌調加入的英國詩人Owen的詩,曲子充滿的他對戰爭的厭惡和恐懼。
 
布列頓大事年表
1913
 
11/22出生於英國的Lowestoft
1930

進入英國皇家音樂院學習
1939
 
前往美國
1942
 
回到英國
1945
 
發表作品Peter Grimes
1961
 
發表作品War Requium 戰爭安魂曲
1976
 
12/4去世於Aldeburgh。
布列頓的音樂
歌劇
布列頓在1945年發表的彼得歌林(Peter Grimes),是戰後倫敦的撒德斯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重新開幕的第一場演出,這場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主角Peter Grimes是一位漁夫,他不滿於現實社會所做出的種種故事。
 
管絃樂
布列頓在所有管絃樂作品中最為人知的應該就是引用浦塞爾的旋律所編的變奏曲和賦格曲- [青少年管絃樂引導],這個作品是為了讚頌17世紀英國作曲家浦塞爾和教導青少年樂器使用而做的。
 
聲樂和合唱
布列頓的一生和音樂都深深受到他的工作夥伴男高音彼得皮爾斯Peter Pears (1910-1986)的影響,他為皮爾斯寫了很多的歌曲,包括了男高音絢爛小夜曲和各種英文的詩歌。他所改編的民謠歌曲也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在合唱作品方面主要包括了[戰爭安魂曲],這首安魂曲採用了詩人Wilfred Owen所寫的拉丁文安魂彌撒,表達了布列頓的和平主義思想。
室內樂
布列頓室內樂有一部大提琴奏鳴曲和三部大提琴組曲,這是為了他的朋友蘇俄的大提琴演奏家Mstislav Rostropovich、威爾斯的豎琴家Osian Ellis、John Dowland和吉他演奏家Julian Bream所寫。他寫了三部弦樂四重奏,其中的第二號是為了浦塞爾250週年紀念所寫,是他四重奏裡的菁華。
布列頓的作品
聖西西里亞讚美歌(Hymn to St. Cecilia)
Part1
Part2
Part3
彼得歌林(Peter Grimes)
1.Dawn 2.Sunday Morn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