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鄧雨賢-台灣佛斯特1906.7.21 ~ 1944.6.11

鄧雨賢-台灣佛斯特1906.7.21 ~ 1944.6.11
 
在桃園縣龍潭鄉龍潭大池畔,塑立了一尊紀念銅像,既不是國父,也不是兩位前蔣總統,那神情靜穆安泰的男子,是台灣史上第一個音樂家雕像,他是--鄧雨賢。
 
1906年7月21日,桃園龍潭飄落綿綿細雨,一聲宏亮的嬰啼,喚醒正欣賞霏霏雨絲的男子,喜聞得子,欣喜之餘,以「雨」字為其命名,從此,浪漫與詩情,伴隨鄧雨賢度過燦爛卻短暫的一生。 祖籍新竹芎林是客家人,據載鄧氏家族在清朝嘉慶年間便從廣東省梅縣渡海來台,而在龍潭落地生根。來台之鄧氏家族子孫皆依輩份命名,鄧雨賢即屬於「賢」字輩子孫。
 
三歲隨父親遷居台北,就此定居台北。九歲入艋舺公學校,十五歲入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在學期間展現音樂才華,個性內向的他,藉琴聲架設他與同學溝通的橋樑,曾隨音樂老師一條滇一郎學習鋼琴。一九二五年畢業後被分派到台北日新公學校擔任教職。三年後辭去教職,將妻子和兩歲的長子留在台灣,獨自前往日本東京音樂學院深造,不久之後,返回台灣,擔任台中地方法院翻譯官。不到一年,鄧雨賢又離開了台中地方法院,創作音樂的心思和熱情,時時挑動著他的心弦。終於,一陣春風,吹啟他的創作才華,也將他的知名度吹遍寶島。
  鄧雨賢不僅出身於名門望族,家中世代以書香傳家,他的曾祖父、祖父及叔公皆曾考取秀才,而有「一門三秀才」的輝煌家聲。但因鄧家自古即有「不行醫、不當官」之祖訓,因此鄧家大多以教育為職志,鄧雨賢的父親鄧盛柔起初在家鄉任教職,後來應聘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於是鄧盛柔攜家帶眷,遷居台北。鄧雨賢也因為遷居台北之故,開始學習閩南語。他的小學教育是在台北萬華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 前身)完成,閩南語之運用已十分流利。
  鄧雨賢最初也循著父執輩的腳印春風化雨為人師,1925年,他由台北師範學校畢業,隨即在台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日新國小前身)執教。鄧雨賢於日新公學校執教第二年,與畢業於台北州立第三女子高等學校(中山女高前身)的鍾有妹小姐結婚。幾年之後,其對音樂的嚮往愈發熾烈,終於決定負笈日本,進入日本東京專心研習作曲理論。他的音樂生涯於此展開。
  當鄧雨賢滿懷雄心壯志學成歸國,但台灣當時的音樂環境十分不成熟,竟無他可施展抱負的地方,為謀生計,曾經於台中地方法院內擔任通譯官,社會地位難與當教師相提並論,為此鄧雨賢的家人一度無法諒解。
  所有台灣歌謠研究,都把1932年詹天馬為電影「桃花泣血記」所作的同名歌曲,當作台灣流行音樂的開端。「桃花泣血記」意外地受歡迎,引起不少人對台語創作歌曲產生投資的高度興趣,於是詞曲創作人才的需求大增。設在永樂町(今之迪化街)的文聲唱片公司邀請鄧雨賢寫了一首「大稻埕進行曲」(此曲今已失傳)他創作的驚人才華,隨即被當時執唱片界牛耳地位的古倫美雅(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注意。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負責人伯野正次郎,雖是個不折不扣的日本人,卻積極促成台語歌曲的發行,他並且鼓勵創作必需具有正港的台灣味,對台語歌謠推廣功不可沒。之後,1933年當時於文壇上十分活躍的作家陳君玉,出任唱片公司之文藝部部長(相當現在唱片企劃部主任級職務)。由於陳君玉十分讚賞鄧雨賢之前發表的作品,大膽預言他將會是提昇台語歌謠境界的先驅,於是積極遊說鄧雨賢加盟。
  獲得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青睞的鄧雨賢,1933年陸續創作出「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等歌曲,曲式優雅,又不會曲高和寡,展現他驚人的才華,一時之間名震四方;翌年,「雨夜花」、「青春讚」、「春宵吟」等歌曲問世,人人傳唱,讚不絕口。
  1933年,由李臨秋填詞、鄧雨賢譜曲的「望春風」,兩個年輕人首度合作就造成轟動,鄧雨賢渴望的春風也隨之拂面。
這首歌的靈感取材自古典小說<<西廂記>>中:崔鶯鶯月下等候張君瑞,把那種「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既期待又不知所措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而周添旺填詞、鄧雨賢譜曲的「雨夜花」是奠立他地位的名曲,每個人至少都會哼上一句「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並感受到曲子裡的失落寂寥。
  之後幾年,鄧雨賢更以「滿面春風」、「碎心花」、「想要彈同調」、「四季紅」等歌曲贏得「最受歡迎流行歌曲作家」的美譽;甚至有人將鄧雨賢、蘇桐、姚讚福、邱再福四人並列為當代流行歌壇作曲的「四大金剛」。
  值得一提的,當鄧雨賢持續創作台語歌謠之餘,他更積極採集傳統的民謠與戲曲,作為他創作的題材。他曾紀採集錄了七字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也整理了「艋舺新背調」、「番婆調」、「七家調」、「客人調」、「新雪梅思君」等歌謠,;他認為從民間最底層淘洗出的文化結晶,最是純美動人。
  可惜的是,雖然鄧雨賢企圖傳承文化,充實台灣的音樂版圖,但無力抗拒政治的高壓迫害,不得不依循日本殖民政府之政令而從事創作。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七七事變,台灣總督府為配合日軍侵華行動,大力推展皇民化運動,形同思想改造的皇民化運動,使台灣本土文化根基動搖。當時皇民奉公會的外圍組織「台灣演劇協會」成立之後,開始大規推行「新台灣音樂」--規定所有歌曲的曲調一律套用日語歌詞才能演唱,此舉無異扼殺創作自由及民族自尊,鄧雨賢的期望與努力也因此被打壓。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偉大使命,強征台灣青年從軍,需要製作一些宣傳歌曲激勵士氣,他們首先利用鄧雨賢的「望春風」改填上日語歌詞,成了「大地在召喚」,之後,「月夜愁」變成「軍伕之妻」;「雨夜花」則成了「名譽的軍伕」,改作者栗原白,這一更改原味盡失,但是現實的無奈造就許多「時局歌曲」,決非創作者本意,我們依稀可以感覺到他們卑躬屈膝的痛苦心情。
  鄧雨賢的無奈還不僅於此,他被脅迫改名為「東田曉雨」寫宣傳歌曲;另外他還以「唐崎夜雨」為筆名,為日本人譜寫了「鄉土部隊之勇士」、「月昇鼓浪嶼」,當日軍節節敗退時,台北放送局幾乎全天播送這兩首歌鼓舞士氣。
台語歌謠在皇民化運動的打壓下,漸漸沈寂,悲哀的鄧雨賢在1939年8月辭去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職務。為躲避頻仍的空襲,移居至新竹芎林庄一個靠山臨溪的偏僻山村,並和妻子鍾有妹一同任教於芎林公學校。當時夫妻兩人的薪水(鄧雨賢月俸四十七圓、鍾有妹月俸二十三圓)合起來還不如他在哥倫比亞公司一個月一百元的薪水,生活十分清苦儉省。
  鄧雨賢原本便不甚強健的身體,戰時健康狀況更是不佳,加上戰時物質嚴重缺乏,藥品奇缺,鄧雨賢最終還是無法挨過日本統治台灣的最後一年,看不見光復的榮景,就在1944年6月12日,不幸病逝於竹東,與西洋音樂大師孟德爾松‧福斯特同壽,因此有人也讚譽他是「台灣的福斯特」。
  鄧雨賢死後,他的創作依然閃爍在時光長河裡,成了珍貴的時代記憶,情感的代言。作家鍾肇政對這位同鄉十分欣賞,還以他為藍本寫出小說【望春風】,鍾肇政評價鄧雨賢說:
 
「......那種優美、動人,且又純粹本土味的風格,太切合台灣人民的需要吧!廣播、電視裏,幾乎無日無之,島上每個地方無一處不可聞。可以說,它們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台灣人的心靈之曲子,或許它們原先只是流行歌曲,然而這也無損於它們在島上全體居民心中的地位,藝術確乎是永恆的,吾人在鄧氏歌曲上領略到此言的真實意義!」
  鍾肇政說鄧雨賢的音樂是「台灣人心靈的曲子」,共鳴了一甲子的悠悠歲月,90年代初還有人惦記著。
  鳳飛飛1993年曾經詮釋過一首全新創作的台語歌「四月望雨」,典雅的歌詞指涉的就是鄧雨賢的一生,所謂的「四月望雨」,指的便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台語歌謠,作曲者都是鄧雨賢。這四首台語歌謠面世之初都曾引起轟動,經典的地位無庸置疑。這幾首台語歌謠誕生在特殊的時空背景,深刻反映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子民欲抒胸中塊壘的心聲,同時也是歷經戰亂之後年輕人懷舊,對安定、對愛情思慕的深情寄託;又因為曲調詞意蘊含著濃得化不開的台灣情味,而成了不得已漂泊於異鄉的遊子們聊以慰藉思鄉時最溫暖的曲調。
  1992年,鳳飛飛結合了民謠研究者莊永明、作家小野等人,執行了一個「想要彈同調」計劃,計劃再整理、挖掘散失的台語歌謠。1934年鄧雨賢創作的「想要彈同調」因為這樣重新出土,這首未曾發表的歌曲,煥發著溫暖的光澤,未被歷史湮沒,真是難能可貴。     鄧雨賢曾說:  「……站在藝術家的立場,對今日台灣社會有什麼抱負或要求?關於這一點,我是一位音樂工作者,知道的不多,只是每天不斷的努力研究,平常總覺得,不但是音樂家,我想,畫家、文學家也一樣,認為藝術只是他們這些研究者的獨佔品,是和大眾游離的東西,自己高高在上,有輕視一般大眾之嫌。……如果可能,藝術家應該和大眾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完成他本來的使命。幸而我和唱片公司有關係,有較多的機會去接近大眾;我能不客氣的說:現在的台灣藝術已經成為一部份白領階級的娛樂機關,實在需要改進和大眾一同鑑賞藝術的態度。」
 
  鄧雨賢的兒子鄧仁輔形容父親是個完美主義又帶點神經質的人,每次寫曲時,總是求好心切,一張又一張的譜紙丟得滿地都是,甚至在廁所裡都不忘寫曲。現在回頭看這一段音樂家的軼事,有趣之餘也更明瞭就是這一份和民眾站在一起的理想,讓鄧雨賢的歌曲一代又一代傳唱下去吧!
 
鄧雨賢年表
1906
7/21日生於桃園龍潭 。
1908
因父親應聘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國北師院)漢文老師,全家遷居台北。
1914
就讀台北艋舺第一公學校,班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為閩南語族群。
1920
考取台北師範學校(今國北師院),受音樂教授「一條真一郎」先生指導與賞識,對音樂產生極高興趣。
1925
自台北師範學校畢業 。分發至台北市日新公學校擔任教員。
1926
奉父母之命,煤灼之言與鍾有妹結婚。
1927
長子出世。
1929
負笈日本東京音樂學院深造。
1930
由日本學成歸國。
1931
台中地方法院任通譯官。
1933
7/1日進入哥倫比亞唱片會社工作,任專屬作曲家。第一首創作為「雨夜花」,由周添旺作詞。
1937
因躲避戰亂疏散到新竹縣芎林鄉於芎林國小重拾教鞭 。
1939
辭去唱片公司職務,前往日本發展。半年後因女兒病亡回台。作「碎心花」悼念亡女。
1941
創作「不願煞、空房相君」等曲。至竹東組交響樂團。
1944
6/12日因肺病與心臟病逝世於新竹 竹東長春醫院。
西元1895年,因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戰敗,將台灣割地給日本作為殖民地。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日人雖建立起地方基礎建設及教育制度,但始終逃脫不開統治者與被殖民者的枷鎖,在日本高壓統治及奴化政策下,台灣人民過著次等公民的生活,透過鄧雨賢的音符,安慰了無數當時人民在日本統治下被摧殘的心靈。
1906年生於桃園龍潭鄉客家人,鄧氏家族為書香世家,祖父輩出三名秀才,三歲時因父親擔任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全家舉遷台北大稻程。1925年自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師範學校的全能教育培養出鄧雨賢對音樂的喜好,於台北日新公學校擔任教師期間,每月領到發餉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買有關音樂、樂理書籍研讀。1926年在奉父母之命,煤灼之言與鍾有妹結婚1929年秉持著對音樂的執著,毅然決然辭卸教職,負笈日本東京音樂學院深造,研習作曲理論1930-1931年鄧雨賢由日本學成歸國,苦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並不適於台灣歌謠的發展,為了家庭生計,遂進入台中地方法院任通譯官
1930年代,在日本統治台灣已近四十年的時候,這時政治、經濟、文化依舊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但台灣因著日本投入大量現代化建設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1932年由中國上海引進了一部無聲默片電影,片名為「桃花泣血記」,片商為達宣傳特製作一曲與電影同名的歌曲,由當時最有名的辯士(早期電影為無聲,由電影解說員在旁講解)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在電影上映的同時,請樂隊沿著大街小巷吹奏,使得人人都能隨口哼上幾句,當時由日籍的博野正次郎所創辦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將這首歌灌錄成黑膠唱盤,成為台灣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當時鄧雨賢在文聲唱片創作一首「大稻埕進行曲」引起古倫美亞的注意,便被挖角擔任專門從事創作曲目的工作。
1933年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的「雨夜花」、雨夜花描寫的是一位女性感嘆自已的身世,此曲旋婉轉優美,彷彿訴盡內心苦楚,何嚐不是台灣人民的心聲。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望春風」,詞曲輕快、清純,歌名充滿了對生命的期許,對應整個台灣曲折坎坷的歷史,無不帶來快樂及希望。奠定在台灣本土音樂歌壇的地位,締造了台灣歌謠第一次的創作高峰,幾乎台灣經典傳世的台語歌曲都是在此時一一出現,例如「月夜愁」、「四季紅」、「跳舞時代」、「橋上美人」…等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華戰爭於是展開,台灣在日本侵華政策下,改採皇民化運動,台語流行歌謠首次被禁,同時日本政府為了召集台灣人民前去南洋當軍夫,將「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流行歌曲改填日語歌詞成為「大地在召喚」、「榮譽的軍夫」、「軍夫之妻」,此舉不但使得詞曲創作慘遭壓抑,更進一步扼殺了台灣歌謠的創作自由,最後完全被日本軍歌所取代。
1939年因太平洋戰爭炮火猛烈,盟軍頻頻襲台,在政局不穩、環境動盪的情況下,鄧雨賢只得辭去古倫美亞唱片的工作,與家人一同疏散到新竹縣芎林鄉,於芎林國小重拾教鞭,即使在鄉間,鄧雨賢還是醉心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工作,期間也曾以筆名「唐崎夜雨」寫歌。
一直到1944年,鄧雨賢因肺病與心臟病的併發而消逝在新竹六月風中,一生發表近五十首歌曲,不斷啟發後人創作台灣歌謠的靈感。

與長子鄧仁甫合影。
任職於芎林公學校時曾指導一個由愛好
音樂者所組成的「竹東交響樂團」。
任職於芎林公學校時與學生合影。

鄧雨賢重要作品介紹
【望春風】 一鳴驚人
  一九三三年,二十四歲的李臨秋將【望春風】的歌詞交給二十七歲的鄧雨賢譜曲,兩個二十幾歲的青年,首度合作就造成轟動,並在傳唱一甲子後,儼然成為代表台灣這片土地的民族歌謠。
 孤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 想欲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作詞者李臨秋,在日據時代雖只有國小的學歷,但對文學卻相當有研究,精通詩詞和古典文學。這首歌的靈感是取自《西廂記》中:鶯鶯月下等候張君瑞,那種「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既期待又不知所措的心情,第一段歌詞用輕鬆、古錐的筆法,將懷春少女期待愛情的苦悶及無意間見到意中人,心裡頭小鹿亂撞,卻又礙於少女的矜持,不敢問他的名和姓,只能獨自懊惱。第二段歌詞猶如腹語般,將少女內心不為人知的心思,藉歌詞表達得絲絲入扣,惹人心生愛憐。
 想要郎君做尪婿,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 月娘笑阮憨大獃,茯風騙毋知。
【雨夜花】 奠定地位
初開的花朵,最怕風雨摧殘,一九三四年,剛進入哥倫比亞唱片會社任職的周添旺,一次偶然的機會,傾聽一位夢碎台北城的癡情女子訴說悽涼身世,有感而發寫出【雨夜花】的歌詞,並交給鄧雨賢譜曲。
 
  這位身材瘦高、深度近視,雙眼炯炯有神的年輕作曲家,拿到歌詞後,各種音符隨即在他腦海中串成旋律,口中哼哼唱唱,即使進了廁所,也忘情地在廁所門上敲擊出旋律,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據現年七十五歲,鄧雨賢的長子鄧仁輔先生表示:在他幼年的記憶中,父親是個完美主義又帶點神經質的人,父親也是個隨興且音樂細胞活躍的人,身邊每一樣敲得出聲音的東西,都可以成為他作曲的工具,即連平常走路、散步,常能看到他一路哼哼唱唱在捕捉旋律的忘我舉動。平常,父親喜歡用吉他思索創作靈感,或用鋼琴、小提琴、曼陀林等樂器,作為譜曲的工具。每次父親寫曲時,總是求好心切,一張又一張的譜紙丟得滿地都是,甚至在廁所裡都不忘寫曲。
 
  躲在廁所裡構思旋律的鄧雨賢,妻子喚他也不應聲,大兒子叫他惹來一頓斥責,最後,四歲的老二大叫:「爸爸,我屎要放出來了啦:」才心不甘情不願的走出廁所,出來後,拿起筷子在碗盤上敲敲打打,飯也不吃,就在這種全神投入的情況下,完成【雨夜花】的旋律。歌曲完成後, 哥倫比亞唱片將之灌錄成七十八轉的唱片,由旗下歌星純純(本名劉清香)主唱。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與吹落地 無人看見 暝日怨啜 花謝落土不再回花落土 花落土 有誰人通看顧 無情風雨 誤阮前途 花蕊凋落要如何
 
雨無情 雨無情 無想阮的前途 並無看護 軟弱心性 害阮前途失光明雨水滴 雨水滴 引阮入受難池 怎樣給阮 離葉離枝 永遠無人可看見
 
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與吹落地 無人看見 暝日怨啜 花謝落土不再回花落土 花落土 有誰人通看顧 無情風雨 誤阮前途 花蕊凋落要如何
 
  鄧仁輔回憶著八歲那年,當他和大家一樣喜歡哼唱【雨夜花】時,才知道原來父親是個音樂家。稍長之後,有一年, 哥倫比亞唱片會社為了介紹鄧雨賢的新作【番社姑娘】,即後來改寫成台語的【十八姑娘一朵花】,鄧雨賢帶著全家到公會堂,即現在的中山堂聆聽新歌發表會,一時之間,鄧仁輔覺得父親成了知名人物。尤其,當學校的音樂課教唱父親的歌時,總讓他倍感親切與溫馨。
 
雨夜花的曲調原本填上的是廖漢成響應"台灣因仔唱自己的歌",而為 孩子所寫的一首歌詞"春天"
春天到,百花開 ; 紅薔薇,白茉莉 這平幾枝,彼平幾枝,開的真齊,真正美...
之後為了商業的考量,而將"春天"改為我們現在所傳唱的"雨夜花",實際上在1932到1939年日治時期台語歌謠的黃金年代,所產生的創作歌謠抒發了台灣人在日本的高壓統治下的心聲,曲調大多充滿了悲哀,這首歌雖然是寫一位女性怨嘆自己的身世,何嘗不當時台灣人民心聲!雨夜花在1940年代也曾被大陸改填成北京語歌詞成了"夜雨花"傳唱:
雨夜裡,悄展辦,花開花落一眨眼, 誰能看見,長呼短嘆,花落地下不復元......
 
後來日本政府,也將"雨夜花"改編成雄壯的日本軍隊進行曲"榮譽的軍夫"藉以激勵台灣壯丁入伍,充當日本的軍夫.歌詞如下:
紅色彩帶 ,榮譽軍夫 ,多麼興奮 ,日本男兒 .獻予天皇 ,我的生命 ,為著國家 ,不會憐惜 .進攻敵陣 ,搖舉軍旗 ,搬運彈藥 ,戰友跟進 .寒天露營 ,夜已深沉 ,夢中浮現 ,可愛寶貝 .如要凋謝 ,必做櫻花 ,我的父親 ,榮譽軍夫 .
【南國花譜 】 重現江湖
從鄧雨賢生前親筆所寫的履歷表得知,他在昭和八年,也就是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進入古倫美亞唱片會社工作,在這一年,他為周添旺的【月夜愁】譜曲,這首四四拍的【月夜愁】,由於曲調優美動人,曾被原住民地區的教會重填歌詞後,改成四三拍的【那俄米之歌】,日據時代,隨戰情吃緊,日本政府對台灣採取「皇民化」運動,並將這首【月夜愁】改成四二拍進行曲式的【軍伕之妻】,由栗原白也改寫歌詞。另一首被改為進行曲的是【雨夜花】。
 
  周添旺和鄧雨賢合作【月夜愁】和【雨夜花】的大受歡迎,兩人更積極合作寫出:【碎心花】、【風中煙】、【滿面春風】、【南國花譜】【。其中,【南國花譜】創作於一九三五年,由「純純」和「愛愛」兩人共同主唱,這首歌並未傳開,加上一般的歌本並未收錄和原稿的流失,因而漸被遺忘。直到七○年代初期,台灣掀起一股布袋戲風潮,黃俊雄先生製播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才使此曲重現「江湖」,隨布袋戲演出而流行,但歌詞與原作詞者周添旺的原詞有極大出入,也沒幾個人知道這首歌的作曲就是鄧雨賢,直到一九九四年,「吾鄉吾土」製作人鄭恆隆先生,走訪周添旺的遺孀愛愛女士,愛愛經多天的苦思回想,一句一句地重組出原詞,才得以藉由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將這首歌完整地呈現出來。
 南國的風啊吹來冷,雨啊霎霎落未停…
  完成【南國花譜】後,盟軍的飛機不停轟炸台灣各大都市,鄧雨賢的家人疏散到新竹芎林鄉,鄧雨賢則繼續留在台北創作。
【唐崎夜雨】 被迫創作
  隨著日本在戰爭中失利,台北放送局整天播放著鼓舞士氣的軍歌,其中有幾首非常流行,如「鄉土部隊之勇士的來信」和「月昇鼓浪嶼」,歌曲相當動聽,都是古倫美亞唱片所發行,由一位松平晃的歌手主唱,兩首歌的作詞都是中山 侑,作曲者是唐崎夜雨。
  那麼,唐崎夜雨到底是誰…  唐崎夜雨就是鄧雨賢的化名。
 
  鄧雨賢在日本政府的壓迫下,用化名為一場將自己同胞送上戰場做炮灰的戰爭寫進行曲,或許,這就是當時做為一個台灣音樂工作者最大的悲哀與無奈。據鄧仁輔表示:「當時,父親在日軍的要求下,將日本作詞家的作品譜成「時局歌」,這些歌雖然帶給那些被送往海外當兵的軍伕精神上的慰藉,但父親的心情卻無比沉重。」
 
  這兩首歌在國民政府時代由一位筆名為「愁人」的人,另作新詞(紅極一時的寶島歌王文夏先生,曾在電視媒體上公開表示自己就是「愁人」),並將「鄉土部隊之勇士的來信」更名為「媽媽我也真勇健」,將「月昇鼓浪嶼」改名為「月光海邊」,由早期的寶島歌王文夏先生主唱,這兩首歌在六0年代相當受歡迎。其中,「媽媽我也真勇健」在當時幾乎成了阿兵哥用唱的「家書」,只不過阿兵哥們所抽的香煙,從戰時的「曙牌」變成國民政府煙酒公賣局的「新樂園」。
新味的巴那那(香蕉)
若送來的時,可愛的戰友呀歡喜跳出來,訓練後休息時我也真正希望,點一支新樂園大氣霧出來。
【想要彈同調】 風華再現
  在一群熱愛台灣創作民謠者的搜集與保存下,這些早期的詞曲作者的原稿才得以保存。鄧雨賢在一九三四年時,曾和當時也任職於古倫美亞唱片的陳君玉合作寫過一首【單思調】,發表後並未引起注意,三年後,古倫美亞唱片的老闆柏野正次郎,因相當喜愛這首歌的旋律,就要求周添旺重填歌詞,並將歌名改為【想要彈同調】。但隨戰況愈來愈激烈只好打消重新發表的計劃。
 
  一九九三年,科藝百代唱片公司和歌手鳳飛飛合作,計劃製作一張具懷舊風格的台灣創作歌謠唱片,輾轉尋訪下,找到鄭恆隆先生,鄭先生也提供多年搜集的手稿,包括這首【想要彈同調】。小野先生在《想要彈同調》一書中寫道:「在搜集一些有關早期台灣歌謠的珍貴史料時,遇到了一位給我們幫忙很大的鄭恆隆先生,他提供了我們很多快被遺忘的台灣歌謠。其中有一首【想要彈同調】,當我們反覆唱著這首歌的時候忽然捕捉到一種台灣人很深沉的心情,這種心情其實是根植在台灣人心靈很深的地方。」
 
幾百年來,台灣歷經不同的外來政權統治,每一個統治者都強迫台灣人民唱他們的曲調,一代又一代,台灣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換調子後,多麼想擁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樂章,那就是所有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同歸屬的曲調。
 
  這是一首描寫單相思的情歌,用的雖然是三0年代的字眼,但心情的寫照是一樣的:
心肝想要和伊彈同調,那知心頭又飄搖,乎伊會知影著我,滿腹的心潮,心肝悶總想抹曉。
一九四四年,也就是日本人無條件投降的前一年,六月十二日,捱不過肺病和心臟病的交相煎熬,病逝於新竹,年僅三十九歲。在他短暫的生命旅程裡,卻留給我們許多永垂不朽的旋律,其代表作品「四月望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在一甲子之後,仍被傳唱著,優美旋律伴隨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的子民茁壯、成長,我們如果尊稱他為「東方的福斯特」(福斯特是美國民謠作曲家)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鄧雨賢的音符更深切地反映了那個年代,大眾的心情寫照與生活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是全世界塑立銅像最密集的國家,但是為音樂家塑立銅像,他卻是第一位。在桃園縣龍潭鄉秀麗的大湖邊,戴著眼鏡的鄧雨賢,凝視碧綠湖水,微風不經意吹皺湖面,一輪明月照在凋落湖邊的花瓣;幾許迷濛,幾許淒美,也讓多情人為之心碎。佇立湖畔,【碎心花】的旋律隨口哼唱而出:
閒夜無伴,偎在桌邊, 看見當開,一蕊花枝, 含帶香味,花紅葉青, 引阮心內,思念當時…

鄧雨賢主要創作歌曲一覽表
曲   名
作詞者
完成時間
附     註
大稻埕進行曲
 
1932
 
一個紅蛋
李臨秋
1932
上海中影主題曲
望春風
李臨秋
1933
日軍改為「大地在召喚」
月夜愁
周添旺
1934
日軍改為「軍伕之妻」
雨夜花
周添旺
1934
日軍改為「榮譽的軍伕」
春宵吟
周添旺
1934
 
單思調
周添旺
1934
 
閒花嘆
李臨秋
1934
 
想要彈同調
陳君玉
1934
 
文明女
陳君玉
1934
 
不滅的情
周添旺
1934
 
情炎的愛
陳君玉
1934
 
老青春
林清月
1934
 
不願煞
李臨秋
1941
 
 
參考資料來源:
台灣歌謠臉譜 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face/face03-1.htm
台灣歌謠先驅-鄧雨賢 http://www.lib.thit.edu.tw/id29-9306.htm
浪漫雨聲譜詩情,完美主義的鄧雨賢 http://vm.rdb.nthu.edu.tw/taiwan/35/main4-35-02.html
鄧雨賢的音樂人生 http://home.kimo.com.tw/tyc_city/report-deng-yu-xian.htm
鄧雨賢音樂文化工作室 http://www.dysf.or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