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 芬蘭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 芬蘭
芬蘭最偉大的作曲家
1865 年生於芬蘭的塔瓦斯泰烏,父親是醫生,母親為望族之後,家庭音樂及藝術氣氛濃厚。雖然西貝流士是芬蘭人,但卻有瑞典血統,主要的原因在於祖先由於婚姻關係而混有瑞典血統,再加上他母親家族瑞典血統更多於父親那一邊的緣故。
九歲開始學鋼琴,十五歲時接受小提琴訓練,並開始自修音樂理論並嘗試作曲。由於他的小提琴拉得相當好,所以一度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小提琴家,然而十九歲時,為了順從家人的意願,還是進入了赫爾辛基大學修讀法律課程,不過同時也在音樂院中選修小提琴及作曲。
隔年冬天,因為對音樂的熱愛持續增強,使他決定放棄法律並專注於音樂,所以便轉往音樂院就讀。離開學校後,西貝流士於該年年底得到政府獎學金,使他可以前往柏林音樂院繼續進修,一年後又前往維也納跟隨高德馬克和佛克斯學習。在高德馬克指導下,西貝流士的管弦樂法有很大進步,不過他個人獨特的管弦樂風格則是在回國後才逐漸確立的。
1890 年芬蘭因受俄國暴政的壓迫,全國掀起了一股愛國抗暴的風潮。西貝流士於 1891 年返國後,自然也深受同胞愛國精神影響,因此根據芬蘭史詩〈卡列瓦拉〉做為藍本寫作了一首由獨唱、合唱及管弦樂團演奏的樂曲 " 庫列弗 ",並於 1892 年 4 月在赫爾辛基首演。儘管曲中所運用的創作手法仍不夠成熟,但已顯示出西貝流士的獨特氣質以及他對大自然與本國神話的深刻喜愛。同年,27 歲的西貝流士與芬蘭著名藝術家庭的艾諾 . 雅妮嘉小姐結婚。同年還接受芬蘭指揮家卡揚努斯邀請,寫了一首頗具新意的交響詩 " 傳奇 ",也因這首交響詩的發表開始受到國際樂壇注意。
1893 年應聘返回母校擔任音樂理論老師,並於該年完成 " 卡瑞利亞 " 組曲。此後至1897 年間,陸續寫出管弦樂組曲 " 春之歌 ",四部交響詩組曲 " 雷敏凱連的傳奇 " 等為數不少的鋼琴曲、歌曲與合唱曲。由於他這些年的傑出表現,芬蘭政府於 1897 年決定頒贈他每二千馬克年金,好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安心從事作曲。
1899 年,完成交響詩 " 芬蘭頌 ",由於芬蘭頌具有激發芬蘭人民愛國情操的力量,因此在俄國統治期間遭到禁演,然而在芬蘭境外,世界上許多國家卻不斷將它排入音樂會的曲目。芬蘭頌引起世人對芬蘭抗暴運動的注意,並促成了芬蘭的獨立自主,所以它深具時代意義。同年,西貝流士也完成第一號交響曲,邁出成為重要交響曲作曲家的第一步。
1902 年西貝流士在赫爾辛基首演第二號交響曲,1903 年完成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這首作品是本世紀重要的小提琴協奏曲傑作之一,不過首演成績不好,主要是聽眾覺得第一樂章太過冗長,因此西貝流士在 1905 年又對此曲做了若干修正,現行所流通便是修訂後的版本。
1903 年完成管弦樂曲 " 悲傷圓舞曲 ",這首曲子原來是他為戲劇 " 死 " 所寫劇樂中的一首,現今同樣成為音樂會上最常被演出的西貝流士曲目之一。
1904 年西貝流士在赫爾辛基近郊的嘉文帕蓋了一幢別墅,該地景色優美,此後一生中大部份的時間都居住於此,許多重要的作品也都在此處醞釀完成。
1906 年完成交響詩 " 北國女兒 ",1907 年親自指揮首演第三號交響曲。 同年完成了交響詩 " 夜騎與日出 ",該曲所呈現出來的音色對此及流暢旋律,常使聆賞者留下深刻印象。1911 年發表第四號交響曲,創作風格有大轉變。此曲中西貝流士採用許多大膽的創新手法,使樂曲充滿新奇的樂念,另外這首曲子也因為使用樂器比過去的作品少,而呈現出極為濃縮的室內樂風格。第四號交響曲不論是在他個人創作生涯或是在交響曲音樂形式的發展,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914 年訪問美國受到熱烈歡迎,在諾福克音樂節中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曲目包括 " 芬蘭頌 " 、 " 北國女兒 " 、管弦樂組曲 " 克利斯欽二世 " ,以及專為這個音樂節而特別寫的具有印象派風格的交響詩 " 海洋女神 "。音樂節結束後,耶魯大學頒贈了名譽博士學位給西貝流士。自美返國後,西貝流士開始寫作第五號交響曲,此時因為歐戰的關係,炮聲時常打斷他的工作,所以這首作品直到隔年秋天才完成,並在該年 12 月 8 日 50 歲生日當天,在赫爾辛基的特別慶祝音樂會上首演。1923 年他推出第六號交響曲。1924 年完成只有一首單樂章的第七號交響曲。雖然第七號交響曲只有一個樂章,但西貝流士卻巧妙地將傳統交響曲四個樂章的要素織入其中,因此有評論家認為這是西貝流士最具特色的一首交響曲,也是他的交響曲中最崇高不朽的傑作。
1925 年應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委託,寫作交響詩 " 塔比奧拉 ",另外也應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的邀請,為戲劇 " 暴風雨 " 譜寫劇樂。在完成這兩首作品後,西貝流士就很少再創作,自 1929 年起直到去世為止,不曾再有任何新作發表。雖然在後半生有將近三十年不再寫曲,可是在芬蘭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並未因此降低,當他七十歲時,芬蘭政府還特別將他的生日訂為國定假日,而且當他過七十五歲、八十歲、八十五歲及九十歲生日時,芬蘭政府也都分別為他舉行了盛大的祝壽活動,以表達對這位樂壇耆宿的崇偉敬意。
1957 年 9 月 29 日逝於嘉文帕的別墅,享年 92 歲。
巴洛克時期迄今,北歐斯堪第納維亞地區的國家中只有挪威的葛利格和芬蘭的西貝流士是大家所最熟悉的。葛利格以抒情及譜寫小巧形式的音樂見長,西貝流士以擅長於寫作雄渾、壯闊的大型管弦樂曲而知名。有論者甚至認為西貝流士是繼貝多芬和布拉姆斯之後最傑出的交響曲作曲家,因此雖然葛利格和西貝流士同樣是北歐國家中最具知名度的作曲家,但是他們兩人的音樂其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德布西曾說:葛利格的音樂就像是『包著雪的粉紅色軟糖』﹐但西貝流士可不一樣。他的音樂沒有雪花飄舞期間的安適慰藉,沒有美麗冰池塘上愜意的華麗景致,也沒有沈浸在耶誕佳節歡樂中的自我陶醉,只有存在冰天雪中尖銳刺耳的聲音與殘酷的現實,疊雪覆冰的森林以及欲催毀一切的無情暴風,既呈現了北歐的淒絕景色,也刻畫出人類心靈的荒原。
西貝流士音樂代言人—海飛茲 Heifetz 1901-1987
儘管一生光燦,海飛茲生前並不允許任何人為他立傳,他宣稱:『我的傳記很簡單,三歲拉小提琴,七歲開第一場獨奏會,從此不斷演奏』。
所以,想要閱讀海飛茲的傳記,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聽他的唱片。
海菲茲在教學上的要求非常嚴格,1960 年他收了五個學生,還沒教到放暑假就已經趕走兩個。他除了對學生要求嚴格外,對於教學的態度也相當嚴謹,他主張,教師本人首先必須先拉得一手好琴,而且一定要能夠親自為學生示範每首作品。『這絕非任何空談的理論所能代替......,需要肯下功夫,只有到那個時候,你的小提琴才會開始按照你想像的那樣響起來』。
海飛茲比較喜歡經典作品而較不喜歡演奏現代作曲家所做的曲目。此外他對爵士樂也頗為欣賞,但欣賞的不過是其中的某幾種,不喜歡太過搖滾吵雜的爵士樂。海飛茲的表演風格可說是現代化的『高級古典主義』風格。所謂古典主義風格通常指的是一種既高尚而又端正,既動人而同時又嚴峻的藝術,而它最最核心的特點則在於接受理性的支配,古典主義風格也就是具體體現理性化的風格。海飛茲做事為人一向有條有理,這是他天生的特點,而這種特點也必然會在他的表演中有所體現。
 
 
優秀作品
小提琴協奏曲 ( Violi concerto in d min,Op.47 )交響詩 - 芬蘭頌 ( Finlandia,Op.26 )黃昏的天鵝 ( The swan of tuonela )悲傷圓舞曲 ( Valse trite )交響曲第一號 ( Symphony No.1 in e min,Op.39 )交響曲第二號 ( Symphony No.2 in D,Op.43 )
1st mov 2nd mov 3rd mov; 4th mov交響曲第五號 ( Symphony No.5 in E flat,Op.82 )第七號交響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