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芬巴哈Offenbach, Jacques (1819~1880) 德國/法國
德裔法國大提琴、指揮、作曲家
奧芬巴哈為猶太人,父親曾任合唱團團員。他在年幼時就已經對音樂極感興趣,由於他自小體弱多病,父親因此不許他學習音樂,但是跟許多音樂家一樣,再大的阻撓也無法澆熄他對音樂的熱情,所以他仍秘密學習大提琴。
10歲時當地絃樂四重樂團的大提琴手因故缺席,他便自告奮勇參與弦樂四重奏演出,所演出的Hadyn四重奏曲技術精良且充滿自信,使得家人大感意外。十三歲時舉行舉行獨奏會,並發表自己的作品,獨奏會相當成功。次年14歲就獨自赴巴黎闖天下,當時口袋中僅有一封致Cherrubini的介紹信, 由於表現優異,Cherrubini對他的才能非常激賞,而破例准許他入巴黎音樂院,師事法斯林門下,學習大提琴,同時也在喜歌劇院中擔任樂師,但其天性喜惡作劇,有時竟罔顧演奏,因此常遭責罰導致幾無薪水可領。1848年返德省親,。1849年再回巴黎出任法國劇院樂團指揮,同時開始他的歌劇創作生涯。1855年他自組法國喜歌劇院演出自己的歌劇作品,這些劇作音樂輕快優美,劇本荒誕不經,但用意在於諷刺當時法國貴族階級腐敗生活。
奧芬巴哈首先推出喜歌劇「二盲人」Les deux aveugles ,接著是「地獄的奧爾菲」,兩劇首演雖未成功,但為奧芬巴哈建立了名聲。接下來奧芬巴哈可說是名成立,不僅劇劇票房告捷,更為巴黎社交圈茶餘飯後的話題,就連之前未見成功的「地獄的奧爾菲」,十五年後重新推出卻大受歡迎及好評。1858年於巴黎喜歌劇院演出他最最著名的天堂與地獄Orphue aux Enfers,但首演卻完全失敗,主因是觀眾無法立即接受那股強烈諷刺的主題,反而15年後才真正獲得成功。此後數年又創作不少輕歌劇,亦互有成敗,其中以美麗的海倫娜La Belle Helene 最受歡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其曲調優美,劇情活潑,具有獨特的幽默感,同時滿含創造性。1872年作的愉快的巴黎人 Gaiete Parisienne失敗,負一筆可觀的債務,反在美國之旅中賺了10萬法郎而清償債務。其晚年生活暗淡,身患風濕與咳嗽。最後的願望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的上演,卻未能如願以償。逝世四個月後,此齣才正式上演,而且非常成功。其生性浮誇,喜好安逸舒適的生活,喝采與讚譽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奧芬巴哈的歌劇計有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含著名的船歌)、美麗的海倫娜 La Belle Helene 、愉快的巴黎人 Gaiete Parisienne 、女公殿下、燈下婚約、天堂與地獄Orphue aux Enfers、1858年10月21日在巴黎初次公演的奧菲斯在陰間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等89部。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身在巴黎的德裔猶太人深感孤獨及威脅,也使得奧芬巴哈精神事業兩相崩潰。他晚年曾赴美演出,但未成功,生活雖變得黯淡孤寂,卻他仍然致力創作。奧芬巴哈最後一部歌劇是「霍夫曼的故事」,也是他唯一的打點全副精神創作的正統歌劇。他畢生最大的願望是看到這部作品上演,沒想到事與願違,這部嘔心之作在他逝世後四個月才得已正式演出。不過這部歌劇證實了奧芬巴哈在譜寫輕薄音樂之時,也能創作偉大的嚴肅作品。「霍夫曼的故事」 至今廣為流傳,一直是世界各大劇院演出的標準戲目。
奧芬巴哈的作品
La Ballade du Pâtre (鋼琴+大提琴)
La Belle Hélène 傾城佳人(美麗的海倫娜)
Air de Paris
Couplets d'Oreste
Valse
La bonne d'enfants (The Nurse) - Air of Dorothée
Les Brigands, ouv.
Brunes et Blondes
Le Château à Toto, ouv.
La chatte métamorphosée en femme - Air (Minette) "The female cat transformed into a woman" (1857)
Les Contes d'Hoffmann (霍夫曼的故事) 【樂曲解說】
Aria: Trolls of Olympia
Barcarole 船歌
Elle à fui, la tourterelle
Une Demoiselle en Loterie
Les deux aveugles 二盲人
Ouverture
Air No.1
Duo
Duo
Final
La Diva, ouv.
Le fifre enchanté
Madrigal du bouquet "madrigal of flowers"(Popelinet) "The magic fifre" (1868)
Air (Coraline) "The magic fifre" (1868)
Geneviève de Brabant - 1.Men at Arms
La jolie parfumeuse Opera buffa, french lyrics of H.Crémieux and E.Blum
Overture
1.Choeur
2.Ariette (Clorinde)
3.Choeur, scène, couplets de la vertu
3.bisMélodrame
4.Duo des mariés (Rose, Bavolet)
5.& 6.Choeur des aveugles, air du peintre (Poirot)
7.Ronde de la marjolaine (Rose, Bavolet)
8.Final
8.bisEntr'acte (Act 2)
9.Choeur
10.Air de l'intendant (Germain)
11.Couplets du rire (Rose)
12.Duo (Rose, La Cocardière)
14.Duettino (Bavolet, Poirot)
15.Ensemble & chanson de la Bruscambille
16.& 17.Duo du souper (Rose, Bavolet)
17.bis.Entr'acte (Acte 3)
18.Choeur des voisins
13.Air (Clorinde)
19.Rondeau de la lettre (Poirot)
20.Duo (Rose, Bavolet)
21.Ariette (Clorinde)
22.Final
Le Marriage aux Lanternes
1.Overture
2.What would uncle say...(Duet)
3.My dear husband beats me...(Duet)
5.Drinking Song
6.Butter wouldn't melt in your mouth...(Duet)
7.Angelus Quartet
8.Friends, the play is over...(Final)
Madame Favart Opera in 3 acts, french lyrics of A.Duru and H.Chivot (1878)
Overture
1.Trio and couplets (Suzanne, Hector, Favart)
3.Couplets (Favart)
4.Choir and scene
5.Couplets (Mme Favart)
6.excerpt couplets (Mme Favart)
7.Trio (Favart, Hector, Suzanne)
8a and 8a Finale of act1
8.bis Entracte
9.Romance (Hector)
10.Chanson de l'échaudé (Favart)
11.excerpt Couplets (Pont Sablé)
12.Quatuor (Suzanne, Hector, Mme Favart, Favart)
14.Menuet & rondeau de la vieille (Mme Favart)
15.Finale of act 2
15.bis Entracte 2
17.Romance (Favart)
18.Choir & tyrolienne (Mme Favart, Hector)
19.Couplets (Suzanne, Hector)
20.Air (Mme Favart)
21.Choir & duo (Mme Favart, Favart)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Orphée aux Enfers) (天堂與地獄)
Overture
Overture - "Promenade autours d'Orphée"
The Can-Can
La périchole
Air des aveux
La Princesse de Trébizonde, ouv.
Tromb-Al-Ca-Zar - Ouverture
Valse de Zimmer
Valse du Mari à la Porte
Le Voyage dans la Lune (Ballet des Chimères) (p.red.)
A-Introduction et B-Mazurka
C-Andante
D-Pas de Deux
E-Valse
Vert-Vert
Duo "faut-il en faire le serment..." "Green-Green" (1869)
Le violoneux
Ronde (Père Matthieu) "The violonist" (1855)
Le voyage dans la lune (opéra-féérie en 4 actes et 23 tableaux-1875)
Ouverture
4 Valse "Monde charmant..." "Oh charming world"
2008年4月3日 星期四
古諾Charles Gounod 1818-1893 法國
古諾Charles Gounod 1818-1893 法國
法國歌劇作曲家古諾出生在音樂世家,母親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師,也是他的啟蒙老師。古諾十八歲進入巴黎音樂院,三年後得羅馬大獎,去羅馬專心研習宗教音樂,回巴黎後在教堂當任管風琴師,當時曾立志終身服務神職,受訓兩年,學習許多哲學及文學的課業,三十三歲創作一首莊嚴彌撒曲在英國倫敦演出,頗受愛樂者的讚譽。
意外的他不久就改變了奉獻宗教的初衷,決心與其他的法國作曲家一樣的的寫大眾歡迎的通俗歌劇,即辭去教堂職務在劇院工作,擔任樂團指揮與寫合唱曲的職位,第一齣歌劇推出並不成功,古諾卻不氣餒一直寫作不輟,四十四歲1852年第四齣歌劇浮士德推出,劇本是人人熟悉的神話傳奇,劇中有動聽的抒情詠嘆調,多情的戀愛二重唱,雄壯熱情的軍人大合唱,還安排了非常戲劇化而且氣氛懾人心魄的獄中一幕。推出以後立刻風模巴黎,有口皆碑,統計此後一世紀中,僅僅巴黎一定就演唱了兩千多場,而且場場爆滿,次次轟動;又曾翻譯為24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演出,其聲勢的盛大遠久,可謂是千古不朽之作。
五十二歲應邀前往倫敦指揮皇家合唱團,並主持很多音樂活動,五年後回到巴黎,以後的十八年,又復專心寫宗教音樂,作品有數百首之多,1893年在巴黎逝世,享年75歲。
古諾共作了十二齣歌劇,最著名的是浮士德、羅密歐與茱麗葉;此外有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一首管樂交響曲目前軍樂隊中經常演奏的; 還有一首幽默的交響小曲也頗為人知,曲名喪葬進行曲,顧名思義應該是非常悲傷哀悼的樂曲,不想演奏時各種樂器發出奇異詭怪的音樂,反始觀眾忍不住嬉笑起來。
宗教音樂共數百首,包括許多聖詩合唱取與清唱劇,以莊嚴肅穆著名,其中一首至今家喻戶曉的聖母頌,歌詞是出自虔誠真摯的祈禱文,配合著如泣如訴的旋律,每次演唱時,聽者歌者皆自然的被激起了孺慕之情,其優美純樸百餘年來一向是膾炙人口的,。古諾大膽借用巴哈所作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為伴奏,在合聲與旋律方面配合得天衣無縫,尤其藉這巴哈音樂的古雅風格,更陪襯出歌曲的崇高意境,令人感佩。
今日樂評家曾批評古諾的旋律太感情化,可是再一百多年前卻被認為太嚴肅太德國化;事實上,處於大眾都認為歌喉比劇情更重要的十九世紀中葉,作曲家亦皆是力求歌曲以感人取勝的。古諾遺留下來至今不朽的名曲,的確也非常能感人肺腑,使聆賞者用至不忘。
Adoro Te devote
Berceuse
獨唱曲 - 聖母頌 ( Ave Maria )
Funeral March of a Marionette
Gallia
O Divine Redeemer
Serenade
Little symphony for wind instruments - 1.Adagio - Allegretto
Symphony No.2 in Eb - 4.Allegro, leggiero assai
歌 劇 - 浮士德 ( Faust )歌 劇 -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éo et Juliette - Ah!, lève-toi, soleil!
法國歌劇作曲家古諾出生在音樂世家,母親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師,也是他的啟蒙老師。古諾十八歲進入巴黎音樂院,三年後得羅馬大獎,去羅馬專心研習宗教音樂,回巴黎後在教堂當任管風琴師,當時曾立志終身服務神職,受訓兩年,學習許多哲學及文學的課業,三十三歲創作一首莊嚴彌撒曲在英國倫敦演出,頗受愛樂者的讚譽。
意外的他不久就改變了奉獻宗教的初衷,決心與其他的法國作曲家一樣的的寫大眾歡迎的通俗歌劇,即辭去教堂職務在劇院工作,擔任樂團指揮與寫合唱曲的職位,第一齣歌劇推出並不成功,古諾卻不氣餒一直寫作不輟,四十四歲1852年第四齣歌劇浮士德推出,劇本是人人熟悉的神話傳奇,劇中有動聽的抒情詠嘆調,多情的戀愛二重唱,雄壯熱情的軍人大合唱,還安排了非常戲劇化而且氣氛懾人心魄的獄中一幕。推出以後立刻風模巴黎,有口皆碑,統計此後一世紀中,僅僅巴黎一定就演唱了兩千多場,而且場場爆滿,次次轟動;又曾翻譯為24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演出,其聲勢的盛大遠久,可謂是千古不朽之作。
五十二歲應邀前往倫敦指揮皇家合唱團,並主持很多音樂活動,五年後回到巴黎,以後的十八年,又復專心寫宗教音樂,作品有數百首之多,1893年在巴黎逝世,享年75歲。
古諾共作了十二齣歌劇,最著名的是浮士德、羅密歐與茱麗葉;此外有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一首管樂交響曲目前軍樂隊中經常演奏的; 還有一首幽默的交響小曲也頗為人知,曲名喪葬進行曲,顧名思義應該是非常悲傷哀悼的樂曲,不想演奏時各種樂器發出奇異詭怪的音樂,反始觀眾忍不住嬉笑起來。
宗教音樂共數百首,包括許多聖詩合唱取與清唱劇,以莊嚴肅穆著名,其中一首至今家喻戶曉的聖母頌,歌詞是出自虔誠真摯的祈禱文,配合著如泣如訴的旋律,每次演唱時,聽者歌者皆自然的被激起了孺慕之情,其優美純樸百餘年來一向是膾炙人口的,。古諾大膽借用巴哈所作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為伴奏,在合聲與旋律方面配合得天衣無縫,尤其藉這巴哈音樂的古雅風格,更陪襯出歌曲的崇高意境,令人感佩。
今日樂評家曾批評古諾的旋律太感情化,可是再一百多年前卻被認為太嚴肅太德國化;事實上,處於大眾都認為歌喉比劇情更重要的十九世紀中葉,作曲家亦皆是力求歌曲以感人取勝的。古諾遺留下來至今不朽的名曲,的確也非常能感人肺腑,使聆賞者用至不忘。
Adoro Te devote
Berceuse
獨唱曲 - 聖母頌 ( Ave Maria )
Funeral March of a Marionette
Gallia
O Divine Redeemer
Serenade
Little symphony for wind instruments - 1.Adagio - Allegretto
Symphony No.2 in Eb - 4.Allegro, leggiero assai
歌 劇 - 浮士德 ( Faust )歌 劇 -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éo et Juliette - Ah!, lève-toi, soleil!
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義大利
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義大利
義大利歌劇金字塔
義大利的歌劇作曲家。1813年生於在義大利北部布塞托(Busseto)附近的龍科(Le Roncole)的小鄉村。當他還小時,就顯出對音樂的興趣。村莊教堂裏的一位風琴演奏家教導他音樂課,稍後還請他做其助手。十二歲那年,他搬至布塞托的一位富商巴雷齊(Antonio Barezzi)家中去住 ,並跟普羅維西(Ferdinando Provesi)學音樂。在普氏的指導下,他在布塞托的市立音樂學校攻讀了四年之久(1825一29)。一八二九年起他做普氏的助手,在該校教書、演奏風琴、替音樂協會抄寫樂曲、指導試唱或演奏鋼琴。他也寫了許多樂曲。巴雷齊雖是商人,卻酷愛音樂,巴氏的家中經常有一大群當地的音樂家們聚在那兒。受到這些人的影嚮,威爾第開始為這些音樂家寫短曲或幫他們抄譜。他想進一步去米蘭深造,巴氏的大女兒瑪格麗特也與威爾第雙雙墜入愛河,彼此相戀,因此巴氏同意在金錢上資助他前往米蘭深造。
於是他向米蘭的音樂學校申請入學。那時他已十八歲。這所學校通常僅招收十四歲以下的學生,十八歲的他太大了些。但是這所學校仍然勉為其難的破例為他舉行考試,看看他能否以「天賦特優」的身份通過。很不幸,他的鋼琴和樂理兩關都未能通過。鋼琴的主考認為他的指法可能需要改一改,他的對位法也被主考認為不行。但是他是一位意志堅強、不屈不撓的年青人,他並未輕易地接受失敗。靠著巴氏的支持,他仍然定下心來住在米蘭,跟米蘭有名的劇院「史卡拉(La Scala)」的樂師拉威那(Vicenzo Lavigna)學對位怯。他一方面儘可能的多聽歌劇 ,另一面分析鑽研義大利早期作曲家們的作品,特別是帕勒斯替那(G.P. da Palestrina)的音樂。
一八三六年,他與瑪格麗特結婚。不久,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爾托(Oberto)」為史卡拉劇院所接納。經過數月的耽擱,這部歌劇終於在一八三九年製作出來,而且非常成功。義大利的音樂出版商黎科迪(Giovanni Ricordi)的公司購得此歌劇出版權。就靠威爾第的音樂作品,再加上稍後浦契尼(Puccini)的作品,這家出版公司發了大財。
史卡拉劇院委託他再寫兩部歌劇。第一部是喜歌劇「一日之王(Un giorno di regno)」。他立刻著手寫他的歌劇劇本。但是悲劇接踵而來。一八四O年,他的幼兒、幼女以及太太先後在兩個月之內死去。同時,他還得掙扎著把他的喜歌劇寫完。同年演出,不料卻不賣座,失敗得很。聽眾粗魯、殘忍地對演員和這位不幸的作曲家予以噓聲和嗤斥。
從這次事件以後,他對喜歡歌劇的大眾感到十分憤慨;直到他暮年時,他才再寫了「法斯塔夫(Falstaff)」這部喜歌劇。由於沮喪和對人生價值的懷疑,他有點想放棄歌劇。但是史卡拉劇院的經理說服他,叫他看一本以聖經裏尼布加尼撒王的故事為綱的劇本,他對這個故事很有興趣。於是他埋首致力寫音樂,一八四二年完成,叫「那布果(Nabucco)」。「那布果 」立刻造成轟動,極為成功。
在一八四二年以後的八年中,他又寫了十三部以上的歌劇。在這些歌劇中,「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倫巴底人(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o 1843)」;「艾爾納尼(Ernani 1844)」;「聖女貞德(Giovanna d'Arco 1845)」;和「馬克白(Macbeth 1847)」比較受歡迎。其餘的歌劇則起碼可以說有中等地成功。
一八五一年,他開始寫令他舉世皆知的一些歌劇。他先完成「弄臣(Rigoletto)」;一八五三年,完成「遊唱詩人(IlTrovatore)」和「茶花女(La Traviata)」。其後幾乎每隔一年即有傑作:「西西里島之晚禱(Les Vepres Siciliennes)」在巴黎演出(1855);「西蒙波卡奈格拉(Simone Boccanegra),在威尼斯上演(1857);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在羅馬公演(1859)。繼這些歌劇之後,是他最強有力的兩部作品「命運的力量(La forza di destino 1862)」和「唐.卡羅(Don Carlo 1867)」。
威爾第對題材的選擇-經常含有激烈而有革命思想的-在他的義大利同胞的心靈中引起了共鳴。一千多年以來,義大利被弄得四分五裂。因此,國家的統一成為義大利人的願望。復興運動,或統一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反抗奧國的鐵蹄。對千萬義大利愛國志士而言,威爾第的名字就足以鼓舞人心,因為他的名字意味著「光榮與義大利同在」。當義大利得到獨立時,他被選為國會議員,後來還當了參議員。不過他只到參議院一次而已 當他就職的時候。做為一個民主的鬥士,他深知他的奮鬥方向與其擺在辯論上還不如放在音樂上的好。
在「唐,卡羅」之後的歌劇是「阿依達(Aida)」。「阿依達」被授權在開羅演出,用以慶祝蘇伊士運河的開航。在這部歌劇中,他開始捨棄舊式的短歌獨唱曲(set arias)和各種器樂合奏。這些短曲雖然仍在,但是它們是由戲劇的本身發出,因此情節直接由景中出來,不必被弄得中斷。他仍舊喜歡壯觀。「阿依達」充滿了凱旋行列、合唱隊和舞蹈。這部歌劇使許多聽眾大吃一驚。這些人抱怨他想學華格納般的去寫歌劇。他們指出「阿依達」的主題(themes)的特性和華格納的主導動機(Leitmotifs)一樣。對這種批評,他一笑置之。他說他是一位寫義大利歌劇的義大利人,而華格納則是一位寫德國歌劇的德國人,豈能相提並論 到這個時候,他已名利雙收,生活優裕。他與第二任太太史特瑞波妮(一位女高音,名字為Giuseppina Strepponi)在一八五九年結婚,並過著美好的生活。
一八六八年羅西尼的死導致一群義大利作曲家想合力寫一首「追思彌撒」,每人各寫一小部分,威爾第所分配到的部分是「解救我」,但是這個合作計劃最後沒有成功。後來義大利詩人曼左尼(Manzoni)於一八七三年逝世,他(威爾第)獨自為了一首「追思彌撒曲」夾追念曼左尼。他的這首追思彌撒(或安魂彌撒)已經被公認為偉大的聖詠-管絃樂傑作之一,可以與莫差爾特的安魂曲和布拉姆斯的日耳曼安魂曲(German Requiem)互相媲美。當它首次演奏時,有人攻擊它說它矯飾,但是很少人懷疑它的美感或效力。當像布拉姆斯如此有名望的作曲家挺身為這首追思彌撒的優美做辯護時,絕大多數的批評者就不再吭氣了。
他老而彌堅,勤奮不懈。以莎翁戲劇「奧泰羅(Otello)」為藍本,他在一八八七年完成歌劇「奧泰羅」,並在是年一月在史卡拉劇院首次公演,相當成功。「奧泰羅」是他的第二部不朽之作。他仍然採用他一貫的歌劇手法,即把歌劇精鍊和強化。他的管絃樂的運用充分顯示他有辦法把樂器所能發揮的明暗與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管絃樂從未干擾歌聲(voice),因此每句話都清晰可聞。「奧泰羅」歌劇中的和聲比他以前歌劇中的和聲更為巧妙和具有召喚力。至於旋律,就如通常的狀況,旋律是為聲音而寫。
在「奧泰羅」之後,他一直想把莎翁的溫莎的快樂妻子(Merry Wives of Windsor)」變成歌劇。但是由他過去有喜歌劇失敗的慘痛經驗,他躊躇不前,直到有個年青的劇作家朋友包益多(Arrigo Boito)說服並鼓舞了他,他才著手工作,結果產生了所有喜歌劇中最偉大的「法斯塔夫(Falstaff)」,也是他向世界的歌劇告別之作。他那典型的諷嘲個性把世人幽了一默。這部歌劇是以復格(或遁走)曲式譜寫音樂的一句話「世界原是個笑話(Tuttonel mondo e'burla)」做為該劇的終結。
他並未就此不再創作。他仍然利用他最後的有生之年作了一組四首的聖詠曲,一八九八年在巴黎演出。這些聖詠曲都是難解的變化音的曲子。四首中的一首『聖母頌(Ava Maria)就是以他自己所謂的「像謎一般的音階(enigmatic scale)」:c、 d flat、e、f sharp、g sharp、a sharp、b、c為主。這些聖詠曲說明他雖老,但仍舊試著在新的音樂領域上去鑽研、試驗。
他的第二任太太在一八九七年先他而逝世。為了紀念他的亡妻,他在米蘭設立了一個專為退休的音樂家們所設立的休憩之所,由他自己花錢去支持。這個音樂家休憩之所維持了卅年之久。一九0一年,他逝世。按照他自己的遺囑,他被葬在這個休憩之所(義文為:Casa di Riposo per Musicisti),儀式簡單,沒有任何哀歌伴奏,與他的亡妻比鄰長眠。
他是個能言善道而又機敏的人。他雖然沒有像華格納一樣著文闡釋他自己的理論,但是他深知其留下的作品本身,當能使後人聽了以後就知道其偉大。他常以諷嘲來看社會大眾,因為當他元配夫人去世,他亟需聽眾的同情時,聽眾們竟揶愉他。因此他的作品主要的是寫來滿足他自己,其次才是聽眾。他是十九世紀的一個偉人,也是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弄臣」中的「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mobile)」在初次演出以後,被全義大利人在哼著。有一段時間,他的偉大的某些部分被瀰漫全歐洲的華格納主義(Wagnerianism)的歌劇浪潮弄得暗然無光。再加上他的後起之秀浦契尼的聲望也遮掩了他。只有他的少數最有名的歌劇,在世界上的歌劇院依舊上演。然而逐漸地,一部又一部,他的歌劇被人們重新所熱愛,他的天才也被世人所確認。
1813
出生於靠布塞托的隆孔雷,父親是旅館老闆。激起威爾第早年音樂雄心的是一位布賽托商人巴霍 . 茲,他不僅提供威爾第全城最佳的音樂教育,當威爾第七歲時又再度出資送他到米蘭音樂學院學習。
1832
想進米蘭音樂院卻被拒絕入學,於是隨史卡拉歌劇院的樂師拉威那學習對位法。
1836
與巴霍 . 茲女兒結婚,婚後兩個小孩不幸早夭,妻子也在 1840 年去世,這給年輕的威爾第相當大的打擊。
1842
於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上演的「納布果」為威爾第贏得了空前的勝利 。緊接著「納布果」後威爾第不斷地創作,1847 年的「馬克白」是他創作風格的轉捩點,音樂真正觸動到心理的深層表現。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勝利,尤其是他創作生涯的三大歌劇 :「弄臣」、「唱遊詩人」與「茶花女」,讓他成為義大利歌劇界的霸主。
1871
完成「阿伊達」後,除了一首安魂曲外威爾第整整十五年未再譜寫歌劇。
1875
被提名為參議員。
1887
在劇作家波義多的鼓吹與合作下完成了「奧泰羅」。
1893
70 歲高齡的威爾第推出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 喜歌劇「法斯塔夫」。
1896
開始為年老的音樂家們建屋,照應他們的晚年。
1897
第二任妻子過世。
1901
1 月 27 日於米蘭去世,享年 87歲。義大利政府為他舉行民族英雄葬禮,予以國葬悼念。
歌劇作品總表
Oberto Conte di San Bonifacio 波尼法西奧伯爵奧貝托 (1839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Un Giorno di Regno 王國的一天 ( 1840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 Il Finto Stanislao )Nabucodonosor 拿布果 ( 1842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 Nabucco )
Overtuer Va', pensier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 ( 1843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Ernani 埃爾納尼 ( 1844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 )I Due Foscari 兩個福斯卡羅 ( 1844 Teatro Argentina , Rome 羅馬 )Giovanna d'Arco 聖女貞德 ( 1845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Alzira 阿爾齊拉 ( 1845 Teatro San Carlo , Naples 那不勒斯 )Attila 阿蒂拉 ( 1846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Macbeth 馬克白 ( 1847 Teatro della Pergola , Florence 佛羅倫斯 )I Masnadieri 強盜 ( 1847 Her Majesty's Theatre , London 倫敦)Jelusalem 耶路撒冷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的修訂 ] ( 26.11.1847 Academie Royale de Musique , Paris 巴黎)Il Corsaro 海俠 ( 1848 Teatro Grande , Trieste 的里雅斯特 )La Battaglia di Legnano 萊尼亞諾戰役 ( 1849 Teatro Argentina , Rome羅馬 )Luisa Miller 路易莎‧米勒 ( 1849 Teatro San Carlo , Naples 那不勒斯 )Stiffelio 斯蒂費利奧 ( 1850 Teatro Grande , Trieste 的里雅斯特 )Rigoletto 弄臣 ( 1850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Il Trovatore 唱遊詩人 ( 1853 Teatro Apollo , Rome 羅馬)La Traviata 茶花女 ( 1853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Les Vepres Siciliennes 西西里晚禱 ( 1855 Academie Imperiale de Musique , Paris 巴黎)Giovanna de Guzman ( I vespri siciliani ) [《西西里晚禱》的修訂版 ] ( 1855 Teatro Regio , Parma )Simon Boccanegra 西蒙‧波卡涅拉 ( 1857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Aroldo [ rev of Stiffelio 斯蒂費利奧 ] (1857 Teatro Nuovo , Rimini 里米尼 )Un Ballo in maschera 假面舞會 ( 1859 Teatro Apollo , Rome 羅馬)La Forza del destino 命運之力 ( 1862 Bolshoi Theatre , St . Petersburg 聖彼得堡 )Macbeth 馬克白 [ 修訂版 ] ( 1865 Theatre Lyrique , Paris 巴黎)Don Carlos 唐卡羅斯 ( 1855 Academie Imperiale de Musique , Paris 巴黎)La Forza del destino 命運之力 [ 修訂版 ] (27.2.1869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Aida 阿依達 ( 1871 Opera House , Cairo 開羅 )Don Carlo 唐卡羅 [ 修訂版 ( 1872 , Naples 那不勒斯)Simon Boccanegra 西蒙‧波卡涅拉 [ 修訂版 ] ( 1881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La Force du destino 命運之力 [ 修訂版 ] ( 1883 , Antwerp )Don Carlo 唐卡羅 [ 第二次修訂版 ] ( 1884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Don Carlo 唐卡羅 [ 第三次修訂版 ] ( 1886 , Modena )Otello 奧塞羅 ( 1887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Falstaff 法斯塔夫 ( 1893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
優秀作品
Rigoletto 弄臣 ( 1850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Il Trovatore 唱遊詩人 ( 1853 Teatro Apollo , Rome )La Traviata 茶花女 ( 1853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Aida 阿依達 ( 1871 Opera House , Cairo 開羅 )Otello 奧塞羅 ( 1887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安魂曲 (Messa da Requiem)
義大利歌劇金字塔
義大利的歌劇作曲家。1813年生於在義大利北部布塞托(Busseto)附近的龍科(Le Roncole)的小鄉村。當他還小時,就顯出對音樂的興趣。村莊教堂裏的一位風琴演奏家教導他音樂課,稍後還請他做其助手。十二歲那年,他搬至布塞托的一位富商巴雷齊(Antonio Barezzi)家中去住 ,並跟普羅維西(Ferdinando Provesi)學音樂。在普氏的指導下,他在布塞托的市立音樂學校攻讀了四年之久(1825一29)。一八二九年起他做普氏的助手,在該校教書、演奏風琴、替音樂協會抄寫樂曲、指導試唱或演奏鋼琴。他也寫了許多樂曲。巴雷齊雖是商人,卻酷愛音樂,巴氏的家中經常有一大群當地的音樂家們聚在那兒。受到這些人的影嚮,威爾第開始為這些音樂家寫短曲或幫他們抄譜。他想進一步去米蘭深造,巴氏的大女兒瑪格麗特也與威爾第雙雙墜入愛河,彼此相戀,因此巴氏同意在金錢上資助他前往米蘭深造。
於是他向米蘭的音樂學校申請入學。那時他已十八歲。這所學校通常僅招收十四歲以下的學生,十八歲的他太大了些。但是這所學校仍然勉為其難的破例為他舉行考試,看看他能否以「天賦特優」的身份通過。很不幸,他的鋼琴和樂理兩關都未能通過。鋼琴的主考認為他的指法可能需要改一改,他的對位法也被主考認為不行。但是他是一位意志堅強、不屈不撓的年青人,他並未輕易地接受失敗。靠著巴氏的支持,他仍然定下心來住在米蘭,跟米蘭有名的劇院「史卡拉(La Scala)」的樂師拉威那(Vicenzo Lavigna)學對位怯。他一方面儘可能的多聽歌劇 ,另一面分析鑽研義大利早期作曲家們的作品,特別是帕勒斯替那(G.P. da Palestrina)的音樂。
一八三六年,他與瑪格麗特結婚。不久,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爾托(Oberto)」為史卡拉劇院所接納。經過數月的耽擱,這部歌劇終於在一八三九年製作出來,而且非常成功。義大利的音樂出版商黎科迪(Giovanni Ricordi)的公司購得此歌劇出版權。就靠威爾第的音樂作品,再加上稍後浦契尼(Puccini)的作品,這家出版公司發了大財。
史卡拉劇院委託他再寫兩部歌劇。第一部是喜歌劇「一日之王(Un giorno di regno)」。他立刻著手寫他的歌劇劇本。但是悲劇接踵而來。一八四O年,他的幼兒、幼女以及太太先後在兩個月之內死去。同時,他還得掙扎著把他的喜歌劇寫完。同年演出,不料卻不賣座,失敗得很。聽眾粗魯、殘忍地對演員和這位不幸的作曲家予以噓聲和嗤斥。
從這次事件以後,他對喜歡歌劇的大眾感到十分憤慨;直到他暮年時,他才再寫了「法斯塔夫(Falstaff)」這部喜歌劇。由於沮喪和對人生價值的懷疑,他有點想放棄歌劇。但是史卡拉劇院的經理說服他,叫他看一本以聖經裏尼布加尼撒王的故事為綱的劇本,他對這個故事很有興趣。於是他埋首致力寫音樂,一八四二年完成,叫「那布果(Nabucco)」。「那布果 」立刻造成轟動,極為成功。
在一八四二年以後的八年中,他又寫了十三部以上的歌劇。在這些歌劇中,「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倫巴底人(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o 1843)」;「艾爾納尼(Ernani 1844)」;「聖女貞德(Giovanna d'Arco 1845)」;和「馬克白(Macbeth 1847)」比較受歡迎。其餘的歌劇則起碼可以說有中等地成功。
一八五一年,他開始寫令他舉世皆知的一些歌劇。他先完成「弄臣(Rigoletto)」;一八五三年,完成「遊唱詩人(IlTrovatore)」和「茶花女(La Traviata)」。其後幾乎每隔一年即有傑作:「西西里島之晚禱(Les Vepres Siciliennes)」在巴黎演出(1855);「西蒙波卡奈格拉(Simone Boccanegra),在威尼斯上演(1857);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在羅馬公演(1859)。繼這些歌劇之後,是他最強有力的兩部作品「命運的力量(La forza di destino 1862)」和「唐.卡羅(Don Carlo 1867)」。
威爾第對題材的選擇-經常含有激烈而有革命思想的-在他的義大利同胞的心靈中引起了共鳴。一千多年以來,義大利被弄得四分五裂。因此,國家的統一成為義大利人的願望。復興運動,或統一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反抗奧國的鐵蹄。對千萬義大利愛國志士而言,威爾第的名字就足以鼓舞人心,因為他的名字意味著「光榮與義大利同在」。當義大利得到獨立時,他被選為國會議員,後來還當了參議員。不過他只到參議院一次而已 當他就職的時候。做為一個民主的鬥士,他深知他的奮鬥方向與其擺在辯論上還不如放在音樂上的好。
在「唐,卡羅」之後的歌劇是「阿依達(Aida)」。「阿依達」被授權在開羅演出,用以慶祝蘇伊士運河的開航。在這部歌劇中,他開始捨棄舊式的短歌獨唱曲(set arias)和各種器樂合奏。這些短曲雖然仍在,但是它們是由戲劇的本身發出,因此情節直接由景中出來,不必被弄得中斷。他仍舊喜歡壯觀。「阿依達」充滿了凱旋行列、合唱隊和舞蹈。這部歌劇使許多聽眾大吃一驚。這些人抱怨他想學華格納般的去寫歌劇。他們指出「阿依達」的主題(themes)的特性和華格納的主導動機(Leitmotifs)一樣。對這種批評,他一笑置之。他說他是一位寫義大利歌劇的義大利人,而華格納則是一位寫德國歌劇的德國人,豈能相提並論 到這個時候,他已名利雙收,生活優裕。他與第二任太太史特瑞波妮(一位女高音,名字為Giuseppina Strepponi)在一八五九年結婚,並過著美好的生活。
一八六八年羅西尼的死導致一群義大利作曲家想合力寫一首「追思彌撒」,每人各寫一小部分,威爾第所分配到的部分是「解救我」,但是這個合作計劃最後沒有成功。後來義大利詩人曼左尼(Manzoni)於一八七三年逝世,他(威爾第)獨自為了一首「追思彌撒曲」夾追念曼左尼。他的這首追思彌撒(或安魂彌撒)已經被公認為偉大的聖詠-管絃樂傑作之一,可以與莫差爾特的安魂曲和布拉姆斯的日耳曼安魂曲(German Requiem)互相媲美。當它首次演奏時,有人攻擊它說它矯飾,但是很少人懷疑它的美感或效力。當像布拉姆斯如此有名望的作曲家挺身為這首追思彌撒的優美做辯護時,絕大多數的批評者就不再吭氣了。
他老而彌堅,勤奮不懈。以莎翁戲劇「奧泰羅(Otello)」為藍本,他在一八八七年完成歌劇「奧泰羅」,並在是年一月在史卡拉劇院首次公演,相當成功。「奧泰羅」是他的第二部不朽之作。他仍然採用他一貫的歌劇手法,即把歌劇精鍊和強化。他的管絃樂的運用充分顯示他有辦法把樂器所能發揮的明暗與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管絃樂從未干擾歌聲(voice),因此每句話都清晰可聞。「奧泰羅」歌劇中的和聲比他以前歌劇中的和聲更為巧妙和具有召喚力。至於旋律,就如通常的狀況,旋律是為聲音而寫。
在「奧泰羅」之後,他一直想把莎翁的溫莎的快樂妻子(Merry Wives of Windsor)」變成歌劇。但是由他過去有喜歌劇失敗的慘痛經驗,他躊躇不前,直到有個年青的劇作家朋友包益多(Arrigo Boito)說服並鼓舞了他,他才著手工作,結果產生了所有喜歌劇中最偉大的「法斯塔夫(Falstaff)」,也是他向世界的歌劇告別之作。他那典型的諷嘲個性把世人幽了一默。這部歌劇是以復格(或遁走)曲式譜寫音樂的一句話「世界原是個笑話(Tuttonel mondo e'burla)」做為該劇的終結。
他並未就此不再創作。他仍然利用他最後的有生之年作了一組四首的聖詠曲,一八九八年在巴黎演出。這些聖詠曲都是難解的變化音的曲子。四首中的一首『聖母頌(Ava Maria)就是以他自己所謂的「像謎一般的音階(enigmatic scale)」:c、 d flat、e、f sharp、g sharp、a sharp、b、c為主。這些聖詠曲說明他雖老,但仍舊試著在新的音樂領域上去鑽研、試驗。
他的第二任太太在一八九七年先他而逝世。為了紀念他的亡妻,他在米蘭設立了一個專為退休的音樂家們所設立的休憩之所,由他自己花錢去支持。這個音樂家休憩之所維持了卅年之久。一九0一年,他逝世。按照他自己的遺囑,他被葬在這個休憩之所(義文為:Casa di Riposo per Musicisti),儀式簡單,沒有任何哀歌伴奏,與他的亡妻比鄰長眠。
他是個能言善道而又機敏的人。他雖然沒有像華格納一樣著文闡釋他自己的理論,但是他深知其留下的作品本身,當能使後人聽了以後就知道其偉大。他常以諷嘲來看社會大眾,因為當他元配夫人去世,他亟需聽眾的同情時,聽眾們竟揶愉他。因此他的作品主要的是寫來滿足他自己,其次才是聽眾。他是十九世紀的一個偉人,也是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弄臣」中的「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mobile)」在初次演出以後,被全義大利人在哼著。有一段時間,他的偉大的某些部分被瀰漫全歐洲的華格納主義(Wagnerianism)的歌劇浪潮弄得暗然無光。再加上他的後起之秀浦契尼的聲望也遮掩了他。只有他的少數最有名的歌劇,在世界上的歌劇院依舊上演。然而逐漸地,一部又一部,他的歌劇被人們重新所熱愛,他的天才也被世人所確認。
1813
出生於靠布塞托的隆孔雷,父親是旅館老闆。激起威爾第早年音樂雄心的是一位布賽托商人巴霍 . 茲,他不僅提供威爾第全城最佳的音樂教育,當威爾第七歲時又再度出資送他到米蘭音樂學院學習。
1832
想進米蘭音樂院卻被拒絕入學,於是隨史卡拉歌劇院的樂師拉威那學習對位法。
1836
與巴霍 . 茲女兒結婚,婚後兩個小孩不幸早夭,妻子也在 1840 年去世,這給年輕的威爾第相當大的打擊。
1842
於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上演的「納布果」為威爾第贏得了空前的勝利 。緊接著「納布果」後威爾第不斷地創作,1847 年的「馬克白」是他創作風格的轉捩點,音樂真正觸動到心理的深層表現。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勝利,尤其是他創作生涯的三大歌劇 :「弄臣」、「唱遊詩人」與「茶花女」,讓他成為義大利歌劇界的霸主。
1871
完成「阿伊達」後,除了一首安魂曲外威爾第整整十五年未再譜寫歌劇。
1875
被提名為參議員。
1887
在劇作家波義多的鼓吹與合作下完成了「奧泰羅」。
1893
70 歲高齡的威爾第推出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 喜歌劇「法斯塔夫」。
1896
開始為年老的音樂家們建屋,照應他們的晚年。
1897
第二任妻子過世。
1901
1 月 27 日於米蘭去世,享年 87歲。義大利政府為他舉行民族英雄葬禮,予以國葬悼念。
歌劇作品總表
Oberto Conte di San Bonifacio 波尼法西奧伯爵奧貝托 (1839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Un Giorno di Regno 王國的一天 ( 1840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 Il Finto Stanislao )Nabucodonosor 拿布果 ( 1842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 Nabucco )
Overtuer Va', pensier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 ( 1843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Ernani 埃爾納尼 ( 1844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 )I Due Foscari 兩個福斯卡羅 ( 1844 Teatro Argentina , Rome 羅馬 )Giovanna d'Arco 聖女貞德 ( 1845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Alzira 阿爾齊拉 ( 1845 Teatro San Carlo , Naples 那不勒斯 )Attila 阿蒂拉 ( 1846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Macbeth 馬克白 ( 1847 Teatro della Pergola , Florence 佛羅倫斯 )I Masnadieri 強盜 ( 1847 Her Majesty's Theatre , London 倫敦)Jelusalem 耶路撒冷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的修訂 ] ( 26.11.1847 Academie Royale de Musique , Paris 巴黎)Il Corsaro 海俠 ( 1848 Teatro Grande , Trieste 的里雅斯特 )La Battaglia di Legnano 萊尼亞諾戰役 ( 1849 Teatro Argentina , Rome羅馬 )Luisa Miller 路易莎‧米勒 ( 1849 Teatro San Carlo , Naples 那不勒斯 )Stiffelio 斯蒂費利奧 ( 1850 Teatro Grande , Trieste 的里雅斯特 )Rigoletto 弄臣 ( 1850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Il Trovatore 唱遊詩人 ( 1853 Teatro Apollo , Rome 羅馬)La Traviata 茶花女 ( 1853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Les Vepres Siciliennes 西西里晚禱 ( 1855 Academie Imperiale de Musique , Paris 巴黎)Giovanna de Guzman ( I vespri siciliani ) [《西西里晚禱》的修訂版 ] ( 1855 Teatro Regio , Parma )Simon Boccanegra 西蒙‧波卡涅拉 ( 1857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威尼斯)Aroldo [ rev of Stiffelio 斯蒂費利奧 ] (1857 Teatro Nuovo , Rimini 里米尼 )Un Ballo in maschera 假面舞會 ( 1859 Teatro Apollo , Rome 羅馬)La Forza del destino 命運之力 ( 1862 Bolshoi Theatre , St . Petersburg 聖彼得堡 )Macbeth 馬克白 [ 修訂版 ] ( 1865 Theatre Lyrique , Paris 巴黎)Don Carlos 唐卡羅斯 ( 1855 Academie Imperiale de Musique , Paris 巴黎)La Forza del destino 命運之力 [ 修訂版 ] (27.2.1869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Aida 阿依達 ( 1871 Opera House , Cairo 開羅 )Don Carlo 唐卡羅 [ 修訂版 ( 1872 , Naples 那不勒斯)Simon Boccanegra 西蒙‧波卡涅拉 [ 修訂版 ] ( 1881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La Force du destino 命運之力 [ 修訂版 ] ( 1883 , Antwerp )Don Carlo 唐卡羅 [ 第二次修訂版 ] ( 1884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Don Carlo 唐卡羅 [ 第三次修訂版 ] ( 1886 , Modena )Otello 奧塞羅 ( 1887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Falstaff 法斯塔夫 ( 1893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米蘭)
優秀作品
Rigoletto 弄臣 ( 1850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Il Trovatore 唱遊詩人 ( 1853 Teatro Apollo , Rome )La Traviata 茶花女 ( 1853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Aida 阿依達 ( 1871 Opera House , Cairo 開羅 )Otello 奧塞羅 ( 1887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安魂曲 (Messa da Requiem)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德國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德國
歌劇改革者
1813 年 5 月 22 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當地警察局書記員,在華格納六個月大時因傷寒過世。母親在 1814 年改嫁與丈夫一位具有演員、作家及畫家等多重身份的好友蓋耶爾。
華格納的母親改嫁後隨蓋耶爾遷居德勒斯登,蓋耶爾對華格納非常仁慈,但是在華格納七歲時,他也不幸去世了。1822 年華格納進入教會學校就讀,除了在文學和哲學上比較出色曾經得到學校詩作比賽的優勝外,其他科目都是一蹋糊塗,高中他讀的還是「後段班」,自尊心曾經大受打擊;華格納十四歲就顯現出不凡的戲劇才華,他撰寫了生平第一部劇本「萊巴德與阿德萊達」。同時華格納也開始學鋼琴,但那時候他對音樂的熱情並不如文學那麼強烈,而且也懶於練琴,所以終其一生鋼琴彈得都不是很好。
1827 年華格納全家遷回萊比錫,1828年 15 歲的華格納欣賞了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樂,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母親為了幫助愛子完成計劃,為他請了一位音樂教授 Theidir Weinlig,在他的指導下,沒上過音樂院的華格納突飛猛進,終成一代大師!
1831 年華格納進入萊比錫大學選修哲學,沒多久即因為生活過於放縱而遭退學。此時他對音樂仍有很大興趣,就追隨湯瑪斯教會的合唱指揮溫利格學習作曲,並且和溫利格一同工作了半年,使他獲益良多。
1832 年華格納完成一首C大調交響曲,他將此曲帶往維也納希望能得到演出機會,但卻遭到冷落失敗而返。回程途中在布拉格寫下歌劇『婚禮』的劇本,返抵萊比錫後著手為該劇譜曲,這齣歌劇雖然並沒有完成,但已為華格納往後自己寫劇本並且譜曲開了先例。
1833 年華格納應伍茲堡歌劇院邀請出任合唱指揮,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歌劇演出,並從中學習創作歌劇技法。隔年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作品『仙女』,1836 年春天寫出『愛的禁令』,不過這兩部歌劇都沒有得到正式演出的機會。
由於接連兩齣歌劇都無法上演,華格納的經濟非常困窘,為了增加收入,他轉到馬德堡的一個小歌劇團當指揮,並於 1836 年 11 月與歌劇團中女演員敏娜結婚。
1837 年夏天,華格納與妻子前往俄國里加,擔任當地歌劇院指揮,並開始著手創作歌劇『黎恩濟』。由於華格納收入不豐又不知節儉,家庭經濟更加惡化。1839 年 3 月為了躲避債主追討,與妻子搭船逃往英國。在航行途中遇到暴風雨,促成兩年後華格納寫作歌劇『漂泊的荷蘭人』。1839 年 9 月華格納從英國前往巴黎發展,然而巴黎樂界對這位沒沒無聞的新人並不感興趣。
雖然於 1840 年完成了『黎恩濟』,1841 年又推出『飛行的荷蘭人』,但是這兩齣歌劇在巴黎也都得不到上演機會,在巴黎的三年間生活極端貧困,甚至因欠債而兩度下獄。這一段困苦的日子使得華格納原本就談不上高貴的個性,變得更加自私而無情,對於一切倫理道德的規範,也都採取敵對的態度。
1842 年『黎恩濟』終於獲得在德勒斯登上演的機會,『黎恩濟』的演出是華格納生命中的轉捩點,它的成功使華格納得到了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的職務。1843 年『漂泊的荷蘭人』也在德勒斯登推出,雖然它不及『黎恩濟』成功,但又使華格納獲得了薩克森宮廷音樂監督的工作。
1845 年華格納完成『唐懷瑟』,觀眾的反應卻頗為冷淡。1848 年華格納又創作了『羅恩格林』,這部歌劇直到兩年後才得到演出的機會,由李斯特在威瑪舉行首演。
1849 年德勒斯登爆發革命,華格納因參與革命活動被通緝。最先逃到威瑪在李斯特家中暫避風頭,之後在李斯特協助下逃往瑞士,並且以政治犯身分在蘇黎士定居。在瑞士的前幾年華格納暫停音樂創作而埋首於理論著述,完成了多本重要著作,其中在『歌劇與戲劇』一書裡,首次發表了他的歌劇原則,他預言未來的歌劇必將捨棄過去慣用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音樂與劇本會更緊密配合,而且也會加入其它藝術而成為一種統一的藝術作品,他並稱這種新的戲劇型式為『樂劇』。
完成了理論著述後,在蘇黎士的一些朋友熱心贊助下,華格納開始恢復音樂創作。在這些新朋友中,富商威森東克不但以金錢援助華格納,更提供華格納舒適的住宅,然而華格納後來竟與威森東克的妻子瑪黛德談戀愛。儘管華格納有道德上的缺失,但他與瑪黛德之間的這段戀情也成了他創作的動力,使得此後數年成為華格納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1852 年華格納寫了『女武神』,1853 年完成『萊茵河的黃金』,連同他在德勒斯登時期即已寫成的『諸神的黃昏』和『齊格菲』兩部劇本,尼貝龍根的指環劇本至此都已完成。1853 年至 1857 年間華格納便埋首於這套聯篇樂劇的譜曲工作,然而由於這套樂劇太過龐大,再加上忙於其他事務,於是譜曲工作在未完成前已先暫告段落。
1857 年 8 月華格納開始譜寫『崑斯坦與伊索德』,也於此時妻子敏娜發現他與瑪黛德間之戀情,為了挽回婚姻,敏娜佯稱心臟有毛病必須到威尼斯休養,華格納不得已只好搬出威森東克提供給他的居所隨妻子一同到威尼斯。
1859 年 8 月華格納在威尼斯完成了『崑斯坦與伊索德』這齣隱含著他與瑪黛德間戀情的樂劇。1860 年德國政府赦免了華格納參與革命的罪行,使他終得以返回祖國。回國後華格納以指揮家的身份巡迴各地演出,他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外,也演奏貝多芬及其他作曲家的曲子,華格納成了一位著名的指揮家。
1862 年敏娜無法再忍受丈夫的風流因此分居。1864 年華格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巴伐利亞年輕的國王路德威二世。路德威二世延聘華格納到慕尼黑,提供他一切生活及音樂上的需要,讓他可以安心創作。從 1864 年起到 1883 年去世為止,華格納過著他一生中最優渥的生活。
有良好條件的配合,華格納便進一步著手實現自己的音樂理想。首先他請了當時著名的鋼琴家、指揮家、李斯特的女婿畢羅到宮廷劇院來擔任指揮,自己則專心創作。畢羅對華格納相當崇拜與尊敬,他成了華格納的得力助手,也總是不遺餘力地推廣華格納的作品,然而華格納卻與畢羅的妻子柯西瑪暗通款曲。
1865 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為伊索德,但畢羅卻仍然被蒙在鼓裡,一年後柯西瑪又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至此華格納決定將柯西瑪據為已有,1866 年秋天他們兩人一起到瑞士。李斯特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震怒,許多年都不肯原諒柯西瑪和華格納,而畢羅更是傷心至極。
不過李斯特和畢羅都沒有因華格納的不義而影響他們對華格納的藝術評價,他們仍然努力推介華格納的作品,也顯示出他們為了藝術而展現寬大與無私的胸懷。
1866 年華格納原配敏娜去世。
1868 年華格納推出『紐倫堡名歌手』,完成該劇後,他便著手繼續譜寫已擱置了十二年的『尼貝龍根的指環』。1869 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齊格菲。1870 年初畢羅與柯西瑪完成離婚,年中華格納即與柯西瑪正式結婚。
華格納多年以來一直希望建造一座符合自己理想的劇院,專門上演自己的作品,這個心願因路德威二世的支持,以及華格納四處募款並復出旅行演奏而於 1873 年付諸實現。該劇院建造於巴伐利亞境內的古城拜魯特,興建過程中華格納不但親自監造,還將自己許多關於劇場設計的理論運用於劇院中。劇院於 1876 年落成,並於同年 8 月舉辦首屆拜魯特音樂節,演出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
之後華格納並未停止創作,他又花了六年時間寫了最後的一部樂劇『帕西法爾』,於 1882 在拜魯特首演。不久後華格納心臟病發作,於 1883 年 2 月 13 日病逝於威尼斯,家人將遺體運回拜魯特,在舉行了盛大喪禮後將他葬在自家華宅的庭院內。
華格納音樂代言人—蕭提爵士Sir George Solt (1912.10.21~1997.9.5)
時代雜誌:蕭提是西方最迅速的指揮棒蕭提是本世紀演出最具活力、生動的指揮大師,近半個世紀來,他總共灌錄了四十齣歌劇、二百五十張唱片,並且贏得 31 座葛萊美大獎,是古典樂壇最成功的唱片明星!他工作永遠活力充沛、孜孜不倦,去世前還有一堆計劃及合約尚待履行!
蕭提出生於布達佩斯的中產猶太家庭,從小就被譽為鋼琴神童,1925 年入李斯特音樂院,師事名作曲家高大宜和巴爾托克,最初他以鋼琴家的身份闖盪樂壇,之後又轉換跑道朝指揮界發展,從柯芬園皇家劇院到維也納愛樂、從倫敦交響到芝加哥交響,蕭提都留下了令人難忘、以及本世紀最重要的演出紀錄,1972 年英國政府為了感激蕭提對柯芬園的貢獻,冊封他為爵士,而蕭提也入英國國籍,所以人稱蕭提爵士!
看過蕭提指揮的朋友,一定對會他的指揮動作印象深刻,他的手勢有稜有角,像在抽筋(甚至有人說他指揮像是鐘樓怪人),他給的拍子一開始並不容易抓,但是團員們一旦熟悉後,會發現他並非在打節奏,而是在強調小節線,或是某些重點音符,他的速度偏快,樂句處理一絲不苟,尤其是歌劇,他簡直就個個嚴格的挑剔鬼,不但要求細節、也要求戲劇的張力,所以蕭提捧下的歌劇聽起來總是鮮活無比!
西方樂界幾乎最重要的歌劇作品,蕭提都有涉獵,不過最受樂界歡迎的包括:華格納、莫札特、比才的卡門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奧尼根。蕭提是錄音史上第一位完成華格納全套「尼貝龍根指環」錄音的指揮家,而且這套唱片網羅了當時古典樂壇上最優秀的歌手,又得早期 Stereo 錄音技術之便,使這套唱片成為不僅成為欣賞指環的首選,同時也是錄音史上的里程碑!另外像羅安格林、紐倫堡名歌手、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等也都是難得一見的名演!想認識華格納的朋友,如果不知道要聽誰的錄音,不妨先從蕭提下手,你絕對不會失望!
優秀作品
Die Hochzeit ( 1832 ) ( 片斷 ) Die Feen 仙女們 ( 1834; 1888 Munich )Das Liebesverbot 愛情的禁令 ( 1836 Magdeburg ) ( Die Novize von Palermo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黎恩濟 (1842 Dresden )Der fliegende Hollander 飛行的荷蘭人 ( 1843 Dresden )Tannhauser und der Sangerkrieg auf Wartburg 唐懷瑟 ( 1845 Dresden )Lohengrin 羅恩格林 ( 1850 Weimar )Tristan und Isolde 崔斯坦和伊索德 ( 1859; 1865 Munich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紐倫堡的名歌手 ( 1868 Munich )Parsifal 帕西法爾 ( 1882 Festspielhaus, Bayreuth )
Vorspiel
Prelude
I.Transformation
III.Wie dünkt mich doch die Aue heut' so schön!
III.Einzug in die Gralsburg
Mein Vater
Karfreitag's Zauber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尼貝龍根的指環 ( 1876 Festspielhaus , Bayreuth ) :
Das Rheingold 萊茵河的黃金 ( 1854 ; 1869 Munich ) Die Walkure 女武神 ( 1856 ; 1870 Munich ) Siegfried 齊格菲 1869 ; 1876 Festspielhaus , Bayreuth ) Gotterdammerung 諸神的黃昏 ( 1876 Festspielhaus , Bayreuth )
歌劇改革者
1813 年 5 月 22 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當地警察局書記員,在華格納六個月大時因傷寒過世。母親在 1814 年改嫁與丈夫一位具有演員、作家及畫家等多重身份的好友蓋耶爾。
華格納的母親改嫁後隨蓋耶爾遷居德勒斯登,蓋耶爾對華格納非常仁慈,但是在華格納七歲時,他也不幸去世了。1822 年華格納進入教會學校就讀,除了在文學和哲學上比較出色曾經得到學校詩作比賽的優勝外,其他科目都是一蹋糊塗,高中他讀的還是「後段班」,自尊心曾經大受打擊;華格納十四歲就顯現出不凡的戲劇才華,他撰寫了生平第一部劇本「萊巴德與阿德萊達」。同時華格納也開始學鋼琴,但那時候他對音樂的熱情並不如文學那麼強烈,而且也懶於練琴,所以終其一生鋼琴彈得都不是很好。
1827 年華格納全家遷回萊比錫,1828年 15 歲的華格納欣賞了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樂,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母親為了幫助愛子完成計劃,為他請了一位音樂教授 Theidir Weinlig,在他的指導下,沒上過音樂院的華格納突飛猛進,終成一代大師!
1831 年華格納進入萊比錫大學選修哲學,沒多久即因為生活過於放縱而遭退學。此時他對音樂仍有很大興趣,就追隨湯瑪斯教會的合唱指揮溫利格學習作曲,並且和溫利格一同工作了半年,使他獲益良多。
1832 年華格納完成一首C大調交響曲,他將此曲帶往維也納希望能得到演出機會,但卻遭到冷落失敗而返。回程途中在布拉格寫下歌劇『婚禮』的劇本,返抵萊比錫後著手為該劇譜曲,這齣歌劇雖然並沒有完成,但已為華格納往後自己寫劇本並且譜曲開了先例。
1833 年華格納應伍茲堡歌劇院邀請出任合唱指揮,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歌劇演出,並從中學習創作歌劇技法。隔年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作品『仙女』,1836 年春天寫出『愛的禁令』,不過這兩部歌劇都沒有得到正式演出的機會。
由於接連兩齣歌劇都無法上演,華格納的經濟非常困窘,為了增加收入,他轉到馬德堡的一個小歌劇團當指揮,並於 1836 年 11 月與歌劇團中女演員敏娜結婚。
1837 年夏天,華格納與妻子前往俄國里加,擔任當地歌劇院指揮,並開始著手創作歌劇『黎恩濟』。由於華格納收入不豐又不知節儉,家庭經濟更加惡化。1839 年 3 月為了躲避債主追討,與妻子搭船逃往英國。在航行途中遇到暴風雨,促成兩年後華格納寫作歌劇『漂泊的荷蘭人』。1839 年 9 月華格納從英國前往巴黎發展,然而巴黎樂界對這位沒沒無聞的新人並不感興趣。
雖然於 1840 年完成了『黎恩濟』,1841 年又推出『飛行的荷蘭人』,但是這兩齣歌劇在巴黎也都得不到上演機會,在巴黎的三年間生活極端貧困,甚至因欠債而兩度下獄。這一段困苦的日子使得華格納原本就談不上高貴的個性,變得更加自私而無情,對於一切倫理道德的規範,也都採取敵對的態度。
1842 年『黎恩濟』終於獲得在德勒斯登上演的機會,『黎恩濟』的演出是華格納生命中的轉捩點,它的成功使華格納得到了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的職務。1843 年『漂泊的荷蘭人』也在德勒斯登推出,雖然它不及『黎恩濟』成功,但又使華格納獲得了薩克森宮廷音樂監督的工作。
1845 年華格納完成『唐懷瑟』,觀眾的反應卻頗為冷淡。1848 年華格納又創作了『羅恩格林』,這部歌劇直到兩年後才得到演出的機會,由李斯特在威瑪舉行首演。
1849 年德勒斯登爆發革命,華格納因參與革命活動被通緝。最先逃到威瑪在李斯特家中暫避風頭,之後在李斯特協助下逃往瑞士,並且以政治犯身分在蘇黎士定居。在瑞士的前幾年華格納暫停音樂創作而埋首於理論著述,完成了多本重要著作,其中在『歌劇與戲劇』一書裡,首次發表了他的歌劇原則,他預言未來的歌劇必將捨棄過去慣用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音樂與劇本會更緊密配合,而且也會加入其它藝術而成為一種統一的藝術作品,他並稱這種新的戲劇型式為『樂劇』。
完成了理論著述後,在蘇黎士的一些朋友熱心贊助下,華格納開始恢復音樂創作。在這些新朋友中,富商威森東克不但以金錢援助華格納,更提供華格納舒適的住宅,然而華格納後來竟與威森東克的妻子瑪黛德談戀愛。儘管華格納有道德上的缺失,但他與瑪黛德之間的這段戀情也成了他創作的動力,使得此後數年成為華格納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1852 年華格納寫了『女武神』,1853 年完成『萊茵河的黃金』,連同他在德勒斯登時期即已寫成的『諸神的黃昏』和『齊格菲』兩部劇本,尼貝龍根的指環劇本至此都已完成。1853 年至 1857 年間華格納便埋首於這套聯篇樂劇的譜曲工作,然而由於這套樂劇太過龐大,再加上忙於其他事務,於是譜曲工作在未完成前已先暫告段落。
1857 年 8 月華格納開始譜寫『崑斯坦與伊索德』,也於此時妻子敏娜發現他與瑪黛德間之戀情,為了挽回婚姻,敏娜佯稱心臟有毛病必須到威尼斯休養,華格納不得已只好搬出威森東克提供給他的居所隨妻子一同到威尼斯。
1859 年 8 月華格納在威尼斯完成了『崑斯坦與伊索德』這齣隱含著他與瑪黛德間戀情的樂劇。1860 年德國政府赦免了華格納參與革命的罪行,使他終得以返回祖國。回國後華格納以指揮家的身份巡迴各地演出,他除了介紹自己的作品外,也演奏貝多芬及其他作曲家的曲子,華格納成了一位著名的指揮家。
1862 年敏娜無法再忍受丈夫的風流因此分居。1864 年華格納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巴伐利亞年輕的國王路德威二世。路德威二世延聘華格納到慕尼黑,提供他一切生活及音樂上的需要,讓他可以安心創作。從 1864 年起到 1883 年去世為止,華格納過著他一生中最優渥的生活。
有良好條件的配合,華格納便進一步著手實現自己的音樂理想。首先他請了當時著名的鋼琴家、指揮家、李斯特的女婿畢羅到宮廷劇院來擔任指揮,自己則專心創作。畢羅對華格納相當崇拜與尊敬,他成了華格納的得力助手,也總是不遺餘力地推廣華格納的作品,然而華格納卻與畢羅的妻子柯西瑪暗通款曲。
1865 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為伊索德,但畢羅卻仍然被蒙在鼓裡,一年後柯西瑪又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女兒,至此華格納決定將柯西瑪據為已有,1866 年秋天他們兩人一起到瑞士。李斯特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震怒,許多年都不肯原諒柯西瑪和華格納,而畢羅更是傷心至極。
不過李斯特和畢羅都沒有因華格納的不義而影響他們對華格納的藝術評價,他們仍然努力推介華格納的作品,也顯示出他們為了藝術而展現寬大與無私的胸懷。
1866 年華格納原配敏娜去世。
1868 年華格納推出『紐倫堡名歌手』,完成該劇後,他便著手繼續譜寫已擱置了十二年的『尼貝龍根的指環』。1869 年柯西瑪為華格納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齊格菲。1870 年初畢羅與柯西瑪完成離婚,年中華格納即與柯西瑪正式結婚。
華格納多年以來一直希望建造一座符合自己理想的劇院,專門上演自己的作品,這個心願因路德威二世的支持,以及華格納四處募款並復出旅行演奏而於 1873 年付諸實現。該劇院建造於巴伐利亞境內的古城拜魯特,興建過程中華格納不但親自監造,還將自己許多關於劇場設計的理論運用於劇院中。劇院於 1876 年落成,並於同年 8 月舉辦首屆拜魯特音樂節,演出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
之後華格納並未停止創作,他又花了六年時間寫了最後的一部樂劇『帕西法爾』,於 1882 在拜魯特首演。不久後華格納心臟病發作,於 1883 年 2 月 13 日病逝於威尼斯,家人將遺體運回拜魯特,在舉行了盛大喪禮後將他葬在自家華宅的庭院內。
華格納音樂代言人—蕭提爵士Sir George Solt (1912.10.21~1997.9.5)
時代雜誌:蕭提是西方最迅速的指揮棒蕭提是本世紀演出最具活力、生動的指揮大師,近半個世紀來,他總共灌錄了四十齣歌劇、二百五十張唱片,並且贏得 31 座葛萊美大獎,是古典樂壇最成功的唱片明星!他工作永遠活力充沛、孜孜不倦,去世前還有一堆計劃及合約尚待履行!
蕭提出生於布達佩斯的中產猶太家庭,從小就被譽為鋼琴神童,1925 年入李斯特音樂院,師事名作曲家高大宜和巴爾托克,最初他以鋼琴家的身份闖盪樂壇,之後又轉換跑道朝指揮界發展,從柯芬園皇家劇院到維也納愛樂、從倫敦交響到芝加哥交響,蕭提都留下了令人難忘、以及本世紀最重要的演出紀錄,1972 年英國政府為了感激蕭提對柯芬園的貢獻,冊封他為爵士,而蕭提也入英國國籍,所以人稱蕭提爵士!
看過蕭提指揮的朋友,一定對會他的指揮動作印象深刻,他的手勢有稜有角,像在抽筋(甚至有人說他指揮像是鐘樓怪人),他給的拍子一開始並不容易抓,但是團員們一旦熟悉後,會發現他並非在打節奏,而是在強調小節線,或是某些重點音符,他的速度偏快,樂句處理一絲不苟,尤其是歌劇,他簡直就個個嚴格的挑剔鬼,不但要求細節、也要求戲劇的張力,所以蕭提捧下的歌劇聽起來總是鮮活無比!
西方樂界幾乎最重要的歌劇作品,蕭提都有涉獵,不過最受樂界歡迎的包括:華格納、莫札特、比才的卡門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奧尼根。蕭提是錄音史上第一位完成華格納全套「尼貝龍根指環」錄音的指揮家,而且這套唱片網羅了當時古典樂壇上最優秀的歌手,又得早期 Stereo 錄音技術之便,使這套唱片成為不僅成為欣賞指環的首選,同時也是錄音史上的里程碑!另外像羅安格林、紐倫堡名歌手、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等也都是難得一見的名演!想認識華格納的朋友,如果不知道要聽誰的錄音,不妨先從蕭提下手,你絕對不會失望!
優秀作品
Die Hochzeit ( 1832 ) ( 片斷 ) Die Feen 仙女們 ( 1834; 1888 Munich )Das Liebesverbot 愛情的禁令 ( 1836 Magdeburg ) ( Die Novize von Palermo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黎恩濟 (1842 Dresden )Der fliegende Hollander 飛行的荷蘭人 ( 1843 Dresden )Tannhauser und der Sangerkrieg auf Wartburg 唐懷瑟 ( 1845 Dresden )Lohengrin 羅恩格林 ( 1850 Weimar )Tristan und Isolde 崔斯坦和伊索德 ( 1859; 1865 Munich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紐倫堡的名歌手 ( 1868 Munich )Parsifal 帕西法爾 ( 1882 Festspielhaus, Bayreuth )
Vorspiel
Prelude
I.Transformation
III.Wie dünkt mich doch die Aue heut' so schön!
III.Einzug in die Gralsburg
Mein Vater
Karfreitag's Zauber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尼貝龍根的指環 ( 1876 Festspielhaus , Bayreuth ) :
Das Rheingold 萊茵河的黃金 ( 1854 ; 1869 Munich ) Die Walkure 女武神 ( 1856 ; 1870 Munich ) Siegfried 齊格菲 1869 ; 1876 Festspielhaus , Bayreuth ) Gotterdammerung 諸神的黃昏 ( 1876 Festspielhaus , Bayreuth )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 匈牙利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 匈牙利
鋼琴之王 / 交響詩大師李斯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已臻化境的鋼琴演奏技巧,後來他更將這份才能發揮到各種樂事上。他除了是一位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之外,他還是批評家、作家、神父、教師、紈桍子弟。他既是音樂界的表率人物,也是角色複雜多變的人。
從少年時期開始,李斯特就韻事不斷。雖然他也不斷宣稱要脫離凡世皈依宗教,但直到晚年時他才正式付諸行動擔任教會基層僧職,人稱「李斯特神父」,然而即使在當上神父之後依然韻事不斷,因而有人稱他是「披著僧袍的魔鬼」。
李斯特 17 歲時初至巴黎,結識了一位伯爵之女 " 卡琳‧聖克里克 ",兩人一見鍾情相互愛慕,但這段姻緣卻不為伯爵所接受,最後則被硬生生地拆散,李斯特為此曾一蹶不振。
23 歲時李斯特結識達古德伯爵夫人,次年這位婦人遺棄親夫與李斯特雙雙私奔至瑞士,兩人並育有三名子女,其中的柯西瑪在長大成人後嫁給李斯特最得意的入室弟子漢斯 . 馮 . 畢羅,之後柯西瑪重蹈母親覆轍,遺棄親夫轉而投入華格納的懷抱。
1847 年李斯特 36 歲時,開始淡出職業演奏活動轉而醉心於文學修養。在此其間,李斯特結識了另一位頗具文學素養的俄國貴族維特根斯坦侯爵夫人,後來兩人曾同居數年。
李斯特痛恨貴族勢力,堅持與貴族平起平坐,一旦遭受無禮待遇,不論對象一概罷手不彈鋼琴。每當他彈奏時,若有人對他態度無禮,他必還以顏色,因此畢生得罪過不少皇宮貴族。李斯特有時宅心仁厚,但是瞬間又會變得十分傲慢。他愛慕虛榮,喜歡別人在耳邊阿腴奉承。他也是個勢利眼,一旦人們對他表示屈服,他的態度就會轉為慷慨大方。而凡是被他識出才華出眾的後進,他必定大力獎掖褒賞盡全力提拔。
李斯特在十九世紀當時建立了炫技性、風格華麗的演奏典範。如孟德爾頌所說:「他的演奏確實無與倫比,我從未見過能夠在瞬間把音樂的感受傳達到指尖的演奏家,其音感之敏銳,當今世上難有匹敵。」
李斯特音樂風格的形成,早期深受三位樂壇宗師的影響:
白遼士:
李斯特從白遼士處發掘了音樂色彩的意義,白遼士的作曲方式頗能迎合李斯特的口味,李斯特也希望在鋼琴創作上營造出白遼士管弦樂曲中的氣勢。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給予李斯特的影響純粹屬於樂器技巧方面,李斯特在聽過帕格尼尼的現場演奏之後,決心要把帕格尼尼式的演奏效果發揮在鋼琴上,為此,李斯特訂下努力的兩大目標: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傾倒全場觀眾的本領。蕭邦:
李斯特從蕭邦處學得了鋼琴演奏的另一番意義:鋼琴除了可以賣弄技巧之外,更可以傳遞詩情,表達出更深的音樂意境。
李斯特創造了「交響詩」的樂曲形式並使交響詩的創作風潮席捲當時歐洲各地。李斯特對於樂壇另一貢獻就是他對主題變化的運用,在他的作品中,主題必須身兼多重使命,經過多次雕琢發展之後,原先的主題或以新的形式出現,卻無礙於聽眾對它的辨識。
李斯特深知自己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特別是他能深刻地掌握住觀眾的心理,每件事都在他的算計之中,包括他懂得如何利用曲目,在演奏會現場撩起觀眾的情緒和注意力等等。因此他的音樂都是既大膽、又炫麗的樂曲,音樂效果都是經過他的細心安排而呈現出來的,他的作品栩栩如生、富有生氣,其立意則是在於驚世駭俗。
李斯特於 1886 年去世,享年 75 歲。
1811
10/22日生於匈牙利的來丁(Paiding)自幼學習鋼琴。
1820
第一次舉行公開獨奏會, 由於優秀的表現, 幾位觀眾被感動得慷慨的贈給他六年的學費, 因而父子同行前往維也納, 隨貝多芬的弟子側爾尼(Czerny)學習鋼琴, 隨沙利耶利(Salieri)學習作曲。
1822
經側爾尼嚴格的訓練, 已經熟練得可以看管弦樂總譜在鋼琴上彈奏, 最難的曲子也都能輕易的視奏。
1823
舉行了兩次成功的演奏會, 第二次貝多芬親自出席聆聽, 當眾吻他, 表示讚許。
會見舒伯特。
隨父親到巴黎, 原打算進巴黎音樂院, 但因為是外國學生而遭到負責人克魯皮尼(Che Rubini)拒絕, 但李斯特還是跟隨貝爾 (Paer)和瑞加 (Reicha)學習作曲。
1824
在巴黎的第一次音樂會上彈奏插曲(Condenza), 巧妙異常, 使管弦樂團團員們忘記了終止, 傳為佳話。
訪問英國, 再喬治四世御前演奏。
1827
父親去世, 母親來到巴黎居住, 李斯特以授課來維持母親的生活, 很快的就成為名師。
第三次訪問英國。
他開始廣泛的閱讀和結交許多名流, 包括謝多柏良(Chatea Ubriand), 拉馬丁(Iam-artine), 維多胡戈(Vietor Hugo), 和桑得(Sand)。 對於聖西門安尼斯(St. Simonians)一般社會主義者的主張, 產生了興趣, 內心充滿了自由思想和革命傾向, 又和拉曼內斯(Lamaenais)等一般宗教及政治的作家互相認識, 和斐利奧茲與蕭邦成了密友。
1830
帕格尼尼(Pagnini)在巴黎表演, 給了李斯特一個很大的啟示, 李斯特要盡力把他在小提琴上的狂想發揮到鋼琴上, 為了展開表演的範疇, 把彈奏的技巧發展到那樣的難度, 那些匈牙利狂想曲就是這時孕育出來的。
1832
擔任威瑪宮廷的指揮, 每年前往三個月。
1834
和才色俱佳的女文學家瑪莉.達各爾柏爵夫人相識, 此期間舉行的音樂會, 大都是為了慈善募捐。
1835
和達各爾柏爵夫人私奔瑞士, 兩人同居三年共生一男兩女, 長女布蘭丁於同年十二月在日內瓦出生。
1837
次女可琪瑪在義大利科模湖畔的貝拉橋出生 (後來嫁給和斯堡落(Hans Beulos)再嫁華格納)。
1838
在維也納舉辦個人獨奏會, 博得驚人的聲譽。
1839
以旅行演奏家的身份, 走遍歐洲各地, 在羅馬兒子丹尼爾出生。
1844
與達爾各柏爵夫人因性格不合, 終於分手, 該年旅行到法國南部又遇到少年時代的初戀情人, 但她已婚, 而且很不幸福, 李斯特很同情她的遭遇, 於是作 Lchmoch-tehinen以表紀念。
1847
春季在巴黎舉行獨奏會, 目的是和一位演奏家泰爾保在同一天晚上一決雌雄, 泰氏知道後, 自動將自己的演奏會取消, 李斯特大勝, 此次演奏會上, 竟然被來自基輔的卡洛琳公主愛上。 二月去基輔為慈善捐款局行演奏, 這時卡洛琳(尼古拉王子偉特金斯丹親王的妃子)於音樂會之後, 約李斯特在沃龍寧相間的別墅聚會, 兩人一見鍾情, 公主以文學和音樂的造詣修養, 使李斯特再度墜入愛河。
1848
與卡洛琳公主在威瑪同居, 這段期間, 李斯特完成了 [交響曲的形式], 寫了數百首各式各樣的作品, 使李斯特在浪漫派作曲家中, 佔了一席之地。
1856
開始往交響詩方面去嘗試, 起初根據拉瑪丁的一首小詩, 寫成[前奏曲], 同年又寫[奧菲歐], [匈奴戰爭]等, [交響詩]於是開始受人注意。
1859
遭受保守力量的非議和破壞, 於是辭去指揮職務, 但一直到1861年才離開威瑪。
1861
年50歲, 原想赴羅馬和卡洛琳公主舉行婚禮, 但遭教皇否決, 波折之後, 心灰意冷, 作品不多。
1862
完成兩首浮士德插曲, [夜騎]和[鄉旅之舞]。
1863
發表第二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及音樂會練習取兩首。
1865
入羅馬山上的修道院作修士, 把財產留給子女, 自己則去隱居, 公主則埋頭寫作, 直到終年。
1867
[匈牙利嘉勉彌撒]在姚瑟夫加冕典禮中演唱。Offertorium Benedictus
1869
接受薩克斯威瑪公爵和夫人的勸說, 每年分一部分時間到威瑪, 住在公爵特別為他設置家具的別墅裡, 一時之間子弟滿門, 並作各種宗教神劇。
1875
在本國創立[匈牙利音樂院], 晚年生活平靜。
1876
該年瑪莉.達各爾伯爵夫人和喬治桑先後去世。
1879
李斯特成為阿爾巴諾牧師會會員。
1880
~1885
桃李滿天下, 到處旅行但仍不忘作曲
1886
7/1日, 到處旅行, 聽取他自己作品的演奏會(包括一次在倫敦向他致敬的演奏會),以後又出席[雀斯坦與伊蘇笛](華格纳作品)的演出, 更爲探視次女(華格纳的妻子)而到拜魯特, 途中受寒而感風邪, 轉為肺炎, 於當月31日半夜去世, 葬禮尤其女可琪瑪在華格纳的住宅舉行。
優秀作品
匈牙利狂想曲 ( Fantasia on Hunggarian folk tunes )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 Piano concetos No.1 in E flat,G.124 )鋼琴奏鳴曲 ( Piano sonata in b min,G.178 )
死之舞 (Totentanz (Dance of Death), S.126, R.457 )
浮士德交響曲 + 魔鬼圓舞曲交響詩 (Symphonic Poems)
愛之夢
練習曲
聖誕樹 (Christmas Tree)
1.Old Christmas Song (M.Prætorius)
2.O Holy Night
3.The Shepherds at the Manger (in dulci jubilo)
4.Adeste Fideles
5.Lighting the Tree
6.Chimes
7.Slumber Song
8.Old Provençal Christmas Song
9.Evening Bells
10.Old Times
11.Hungarian Christmas
12.Polish Christmas
十二首超技練習曲 E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Transcendental Etudes)
1.Preludio, Presto, in C 前奏曲
2.Molto vivace, in A- A小調
3.Paysage, in F 風景
4.Mazeppa, Allegro, in D- 馬采巴
5.Feux Follets, Allegretto, in Bb 鬼火
6.Vision, Lento, in G- 幻影
7.Eroica, Allegro, in Eb- 英雄
8.Wilde Jagd, Presto furioso, in C- 狩獵
9.Ricordanza, Andantino, in Ab 回憶
10.Allegro agitato molto, in F- F小調
11.Harmonies du soir, Andantino, in Db 黃昏的曲調
12.Chasse-neige, in Bb- 耙雪
詩與宗教的合諧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S.173, R.14
3.Béné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 孤獨之神的祝福
7.Funérailles 葬禮
10.Cantique d'amour 愛的頌歌
改編曲作品
♪ 威爾第 Verdi
♫ Aida: Danza sacra e duetto final(阿伊達) ♫ Concert Paraphrase of 'Ernani'(埃爾納尼) ♫ Concert Paraphrase of 'Rigoletto' (弄臣)
♫ Miserere du 'Trovatore' (遊唱詩人)
♫ Réminiscences de 'Simone Boccanegra'(西蒙‧波卡涅拉)
♪ 韋柏 Weber
♫ Fantasia on themes from 'Der Freischütz' ♫ Leyer und Schwert (Lyre and Sword) ♫ Overture to 'Jubilee'
♫ Overture to 'Oberon'
♫ Polonaise brillante (Op.72)
♪ 華格納 Wagner
♫ Isolde's Liebestod, from 'Tristan und Isolde' (崔斯坦和伊索德)
♫ O du mein holder Abendstern, from 'Tannhäuser' (唐懷瑟)
♫ Overture to 'Tannhäuser' (唐懷瑟)
♫ 2 Pieces from 'Lohengrin' and 'Tännhauser'(唐懷瑟)
♫ Spinning Chorus, from 'Flying Dutchman' (飛行的荷蘭人)
♫ Valhalla, from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尼貝龍根的指環)
♪ 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 Polonaise from 'Eugene Onegin'
♪ 舒伯特 Schubert
♫ Die Forelle (The Trout, D.550) (鱒魚)
♫ Die Rose (D.745) (玫瑰)
♫ Geistliche Lieder (聖歌)
1.Am Tage Aller Seelen (Litany, D.343)
2.Himmelsfunken (D.651)
3.Die Gestirne (D.444)
4.Hymne (from 'Rosamunde', D.797)
♫ Lieder (歌曲集)
1.Sei Mir Gegrusst (我抱住你)
2.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774) (在水邊歌唱)
3.Du bist die Ruh (D.776) (你在歇息)
4.Erlkönig (D.328) (魔王)
5.Meeresstille (D.216) (寧靜海)
6.Die Junge Nonne (D.828) (年輕的修女)
7.Frühlingsglaube (D.686) (春之信念)
8.Gretchen am Spinnrade (D.118) (紡車旁的夢麗卿)
9.Ständchen (Hark, hark, the lark, D.889) (小夜曲)
10.Rastlose Liebe (D.138) (無盡的愛情)
11.Der Wanderer (D.493) (流浪者之歌)
12.Ave Maria (D.839) (聖母頌)
♫ Müllerlieder (from Die schöne Müllerin, D.795) (美麗的磨坊少女)
1.Das Wandern (流浪)
2.Der Müller und der Bach (磨坊與小溪)
3.Der Jäger (獵人)
4.Die böse Farbe (可厭的色彩)
5.Wohin? (去何處?)
6.Ungeduld (焦急)
♫ Winterreise (D.911) (冬之旅)
1.Gute Nacht (晚安)
2.Die Nebensonnen (風信旗)
3.Mut (勇氣)
4.Die Post (郵車)
5.Erstarrung (僵硬)
6.Wasserflut (洪水)
7.Der Lindenbaum (菩提樹)
8.Der Leiermann (搖琴人)
9.Tauschung (幻覺)
10.Das Wirthshaus (客棧)
11.Der Sturmische Morgen (暴風雨的早上)
12.Im Dorfe (在村裡)
鋼琴之王 / 交響詩大師李斯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已臻化境的鋼琴演奏技巧,後來他更將這份才能發揮到各種樂事上。他除了是一位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之外,他還是批評家、作家、神父、教師、紈桍子弟。他既是音樂界的表率人物,也是角色複雜多變的人。
從少年時期開始,李斯特就韻事不斷。雖然他也不斷宣稱要脫離凡世皈依宗教,但直到晚年時他才正式付諸行動擔任教會基層僧職,人稱「李斯特神父」,然而即使在當上神父之後依然韻事不斷,因而有人稱他是「披著僧袍的魔鬼」。
李斯特 17 歲時初至巴黎,結識了一位伯爵之女 " 卡琳‧聖克里克 ",兩人一見鍾情相互愛慕,但這段姻緣卻不為伯爵所接受,最後則被硬生生地拆散,李斯特為此曾一蹶不振。
23 歲時李斯特結識達古德伯爵夫人,次年這位婦人遺棄親夫與李斯特雙雙私奔至瑞士,兩人並育有三名子女,其中的柯西瑪在長大成人後嫁給李斯特最得意的入室弟子漢斯 . 馮 . 畢羅,之後柯西瑪重蹈母親覆轍,遺棄親夫轉而投入華格納的懷抱。
1847 年李斯特 36 歲時,開始淡出職業演奏活動轉而醉心於文學修養。在此其間,李斯特結識了另一位頗具文學素養的俄國貴族維特根斯坦侯爵夫人,後來兩人曾同居數年。
李斯特痛恨貴族勢力,堅持與貴族平起平坐,一旦遭受無禮待遇,不論對象一概罷手不彈鋼琴。每當他彈奏時,若有人對他態度無禮,他必還以顏色,因此畢生得罪過不少皇宮貴族。李斯特有時宅心仁厚,但是瞬間又會變得十分傲慢。他愛慕虛榮,喜歡別人在耳邊阿腴奉承。他也是個勢利眼,一旦人們對他表示屈服,他的態度就會轉為慷慨大方。而凡是被他識出才華出眾的後進,他必定大力獎掖褒賞盡全力提拔。
李斯特在十九世紀當時建立了炫技性、風格華麗的演奏典範。如孟德爾頌所說:「他的演奏確實無與倫比,我從未見過能夠在瞬間把音樂的感受傳達到指尖的演奏家,其音感之敏銳,當今世上難有匹敵。」
李斯特音樂風格的形成,早期深受三位樂壇宗師的影響:
白遼士:
李斯特從白遼士處發掘了音樂色彩的意義,白遼士的作曲方式頗能迎合李斯特的口味,李斯特也希望在鋼琴創作上營造出白遼士管弦樂曲中的氣勢。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給予李斯特的影響純粹屬於樂器技巧方面,李斯特在聽過帕格尼尼的現場演奏之後,決心要把帕格尼尼式的演奏效果發揮在鋼琴上,為此,李斯特訂下努力的兩大目標: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傾倒全場觀眾的本領。蕭邦:
李斯特從蕭邦處學得了鋼琴演奏的另一番意義:鋼琴除了可以賣弄技巧之外,更可以傳遞詩情,表達出更深的音樂意境。
李斯特創造了「交響詩」的樂曲形式並使交響詩的創作風潮席捲當時歐洲各地。李斯特對於樂壇另一貢獻就是他對主題變化的運用,在他的作品中,主題必須身兼多重使命,經過多次雕琢發展之後,原先的主題或以新的形式出現,卻無礙於聽眾對它的辨識。
李斯特深知自己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特別是他能深刻地掌握住觀眾的心理,每件事都在他的算計之中,包括他懂得如何利用曲目,在演奏會現場撩起觀眾的情緒和注意力等等。因此他的音樂都是既大膽、又炫麗的樂曲,音樂效果都是經過他的細心安排而呈現出來的,他的作品栩栩如生、富有生氣,其立意則是在於驚世駭俗。
李斯特於 1886 年去世,享年 75 歲。
1811
10/22日生於匈牙利的來丁(Paiding)自幼學習鋼琴。
1820
第一次舉行公開獨奏會, 由於優秀的表現, 幾位觀眾被感動得慷慨的贈給他六年的學費, 因而父子同行前往維也納, 隨貝多芬的弟子側爾尼(Czerny)學習鋼琴, 隨沙利耶利(Salieri)學習作曲。
1822
經側爾尼嚴格的訓練, 已經熟練得可以看管弦樂總譜在鋼琴上彈奏, 最難的曲子也都能輕易的視奏。
1823
舉行了兩次成功的演奏會, 第二次貝多芬親自出席聆聽, 當眾吻他, 表示讚許。
會見舒伯特。
隨父親到巴黎, 原打算進巴黎音樂院, 但因為是外國學生而遭到負責人克魯皮尼(Che Rubini)拒絕, 但李斯特還是跟隨貝爾 (Paer)和瑞加 (Reicha)學習作曲。
1824
在巴黎的第一次音樂會上彈奏插曲(Condenza), 巧妙異常, 使管弦樂團團員們忘記了終止, 傳為佳話。
訪問英國, 再喬治四世御前演奏。
1827
父親去世, 母親來到巴黎居住, 李斯特以授課來維持母親的生活, 很快的就成為名師。
第三次訪問英國。
他開始廣泛的閱讀和結交許多名流, 包括謝多柏良(Chatea Ubriand), 拉馬丁(Iam-artine), 維多胡戈(Vietor Hugo), 和桑得(Sand)。 對於聖西門安尼斯(St. Simonians)一般社會主義者的主張, 產生了興趣, 內心充滿了自由思想和革命傾向, 又和拉曼內斯(Lamaenais)等一般宗教及政治的作家互相認識, 和斐利奧茲與蕭邦成了密友。
1830
帕格尼尼(Pagnini)在巴黎表演, 給了李斯特一個很大的啟示, 李斯特要盡力把他在小提琴上的狂想發揮到鋼琴上, 為了展開表演的範疇, 把彈奏的技巧發展到那樣的難度, 那些匈牙利狂想曲就是這時孕育出來的。
1832
擔任威瑪宮廷的指揮, 每年前往三個月。
1834
和才色俱佳的女文學家瑪莉.達各爾柏爵夫人相識, 此期間舉行的音樂會, 大都是為了慈善募捐。
1835
和達各爾柏爵夫人私奔瑞士, 兩人同居三年共生一男兩女, 長女布蘭丁於同年十二月在日內瓦出生。
1837
次女可琪瑪在義大利科模湖畔的貝拉橋出生 (後來嫁給和斯堡落(Hans Beulos)再嫁華格納)。
1838
在維也納舉辦個人獨奏會, 博得驚人的聲譽。
1839
以旅行演奏家的身份, 走遍歐洲各地, 在羅馬兒子丹尼爾出生。
1844
與達爾各柏爵夫人因性格不合, 終於分手, 該年旅行到法國南部又遇到少年時代的初戀情人, 但她已婚, 而且很不幸福, 李斯特很同情她的遭遇, 於是作 Lchmoch-tehinen以表紀念。
1847
春季在巴黎舉行獨奏會, 目的是和一位演奏家泰爾保在同一天晚上一決雌雄, 泰氏知道後, 自動將自己的演奏會取消, 李斯特大勝, 此次演奏會上, 竟然被來自基輔的卡洛琳公主愛上。 二月去基輔為慈善捐款局行演奏, 這時卡洛琳(尼古拉王子偉特金斯丹親王的妃子)於音樂會之後, 約李斯特在沃龍寧相間的別墅聚會, 兩人一見鍾情, 公主以文學和音樂的造詣修養, 使李斯特再度墜入愛河。
1848
與卡洛琳公主在威瑪同居, 這段期間, 李斯特完成了 [交響曲的形式], 寫了數百首各式各樣的作品, 使李斯特在浪漫派作曲家中, 佔了一席之地。
1856
開始往交響詩方面去嘗試, 起初根據拉瑪丁的一首小詩, 寫成[前奏曲], 同年又寫[奧菲歐], [匈奴戰爭]等, [交響詩]於是開始受人注意。
1859
遭受保守力量的非議和破壞, 於是辭去指揮職務, 但一直到1861年才離開威瑪。
1861
年50歲, 原想赴羅馬和卡洛琳公主舉行婚禮, 但遭教皇否決, 波折之後, 心灰意冷, 作品不多。
1862
完成兩首浮士德插曲, [夜騎]和[鄉旅之舞]。
1863
發表第二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及音樂會練習取兩首。
1865
入羅馬山上的修道院作修士, 把財產留給子女, 自己則去隱居, 公主則埋頭寫作, 直到終年。
1867
[匈牙利嘉勉彌撒]在姚瑟夫加冕典禮中演唱。Offertorium Benedictus
1869
接受薩克斯威瑪公爵和夫人的勸說, 每年分一部分時間到威瑪, 住在公爵特別為他設置家具的別墅裡, 一時之間子弟滿門, 並作各種宗教神劇。
1875
在本國創立[匈牙利音樂院], 晚年生活平靜。
1876
該年瑪莉.達各爾伯爵夫人和喬治桑先後去世。
1879
李斯特成為阿爾巴諾牧師會會員。
1880
~1885
桃李滿天下, 到處旅行但仍不忘作曲
1886
7/1日, 到處旅行, 聽取他自己作品的演奏會(包括一次在倫敦向他致敬的演奏會),以後又出席[雀斯坦與伊蘇笛](華格纳作品)的演出, 更爲探視次女(華格纳的妻子)而到拜魯特, 途中受寒而感風邪, 轉為肺炎, 於當月31日半夜去世, 葬禮尤其女可琪瑪在華格纳的住宅舉行。
優秀作品
匈牙利狂想曲 ( Fantasia on Hunggarian folk tunes )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 Piano concetos No.1 in E flat,G.124 )鋼琴奏鳴曲 ( Piano sonata in b min,G.178 )
死之舞 (Totentanz (Dance of Death), S.126, R.457 )
浮士德交響曲 + 魔鬼圓舞曲交響詩 (Symphonic Poems)
愛之夢
練習曲
聖誕樹 (Christmas Tree)
1.Old Christmas Song (M.Prætorius)
2.O Holy Night
3.The Shepherds at the Manger (in dulci jubilo)
4.Adeste Fideles
5.Lighting the Tree
6.Chimes
7.Slumber Song
8.Old Provençal Christmas Song
9.Evening Bells
10.Old Times
11.Hungarian Christmas
12.Polish Christmas
十二首超技練習曲 E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Transcendental Etudes)
1.Preludio, Presto, in C 前奏曲
2.Molto vivace, in A- A小調
3.Paysage, in F 風景
4.Mazeppa, Allegro, in D- 馬采巴
5.Feux Follets, Allegretto, in Bb 鬼火
6.Vision, Lento, in G- 幻影
7.Eroica, Allegro, in Eb- 英雄
8.Wilde Jagd, Presto furioso, in C- 狩獵
9.Ricordanza, Andantino, in Ab 回憶
10.Allegro agitato molto, in F- F小調
11.Harmonies du soir, Andantino, in Db 黃昏的曲調
12.Chasse-neige, in Bb- 耙雪
詩與宗教的合諧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S.173, R.14
3.Béné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 孤獨之神的祝福
7.Funérailles 葬禮
10.Cantique d'amour 愛的頌歌
改編曲作品
♪ 威爾第 Verdi
♫ Aida: Danza sacra e duetto final(阿伊達) ♫ Concert Paraphrase of 'Ernani'(埃爾納尼) ♫ Concert Paraphrase of 'Rigoletto' (弄臣)
♫ Miserere du 'Trovatore' (遊唱詩人)
♫ Réminiscences de 'Simone Boccanegra'(西蒙‧波卡涅拉)
♪ 韋柏 Weber
♫ Fantasia on themes from 'Der Freischütz' ♫ Leyer und Schwert (Lyre and Sword) ♫ Overture to 'Jubilee'
♫ Overture to 'Oberon'
♫ Polonaise brillante (Op.72)
♪ 華格納 Wagner
♫ Isolde's Liebestod, from 'Tristan und Isolde' (崔斯坦和伊索德)
♫ O du mein holder Abendstern, from 'Tannhäuser' (唐懷瑟)
♫ Overture to 'Tannhäuser' (唐懷瑟)
♫ 2 Pieces from 'Lohengrin' and 'Tännhauser'(唐懷瑟)
♫ Spinning Chorus, from 'Flying Dutchman' (飛行的荷蘭人)
♫ Valhalla, from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尼貝龍根的指環)
♪ 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 Polonaise from 'Eugene Onegin'
♪ 舒伯特 Schubert
♫ Die Forelle (The Trout, D.550) (鱒魚)
♫ Die Rose (D.745) (玫瑰)
♫ Geistliche Lieder (聖歌)
1.Am Tage Aller Seelen (Litany, D.343)
2.Himmelsfunken (D.651)
3.Die Gestirne (D.444)
4.Hymne (from 'Rosamunde', D.797)
♫ Lieder (歌曲集)
1.Sei Mir Gegrusst (我抱住你)
2.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774) (在水邊歌唱)
3.Du bist die Ruh (D.776) (你在歇息)
4.Erlkönig (D.328) (魔王)
5.Meeresstille (D.216) (寧靜海)
6.Die Junge Nonne (D.828) (年輕的修女)
7.Frühlingsglaube (D.686) (春之信念)
8.Gretchen am Spinnrade (D.118) (紡車旁的夢麗卿)
9.Ständchen (Hark, hark, the lark, D.889) (小夜曲)
10.Rastlose Liebe (D.138) (無盡的愛情)
11.Der Wanderer (D.493) (流浪者之歌)
12.Ave Maria (D.839) (聖母頌)
♫ Müllerlieder (from Die schöne Müllerin, D.795) (美麗的磨坊少女)
1.Das Wandern (流浪)
2.Der Müller und der Bach (磨坊與小溪)
3.Der Jäger (獵人)
4.Die böse Farbe (可厭的色彩)
5.Wohin? (去何處?)
6.Ungeduld (焦急)
♫ Winterreise (D.911) (冬之旅)
1.Gute Nacht (晚安)
2.Die Nebensonnen (風信旗)
3.Mut (勇氣)
4.Die Post (郵車)
5.Erstarrung (僵硬)
6.Wasserflut (洪水)
7.Der Lindenbaum (菩提樹)
8.Der Leiermann (搖琴人)
9.Tauschung (幻覺)
10.Das Wirthshaus (客棧)
11.Der Sturmische Morgen (暴風雨的早上)
12.Im Dorfe (在村裡)
舒曼Rrobert Shumann 1810-1856 德國
舒曼Rrobert Shumann 1810-1856 德國
革新者、批評家、鼓吹新事物的運動家
舒曼是堅決反對古典樂派的先驅,他早期的作品幾乎摒棄了所有的舊形式,等到後期才在妻子克拉拉的影響下,重拾傳統的交響曲與四重奏形式。
舒曼的父親是書商,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後來這種文學性就反映在他的音樂中。從 6 歲開始學習音樂,9 歲時已能創作戲劇與作曲,可惜由於父親早逝,他不得不奉母命進入萊比錫大學研習法律,直到 1830 年畢業後才又轉攻音樂。舒曼原想做個鋼琴家,未料卻因訓練方式錯誤至手指受傷,只好改習作曲並兼寫音樂評論。
舒曼的文章讓世人認識了貝多芬後期的樂曲的價值,重新喚醒對舒伯特的興趣,並且在十九世紀的巴哈復興風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舒曼所創作的間奏曲、阿拉貝斯克、大衛同盟、兒時情景等樂曲其實都是經過串連的幻想曲,因為以前的形式對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他認為音樂的氣氛、色調暗示與聯想比寫作工整的奏鳴曲、輪旋曲或賦格要重要多了。因此舒曼主張:內容與思想造就了形式,而非形式造就內容與思想。
舒曼認為音樂的目的在於反映心靈的狀態,從這個觀念發展而得的結果就是:短短數語就能抵得過長篇大論,甚至表達得更多。
舒曼的音樂總是帶著詭譎善變的氣質、萬花筒般的結構與強烈的主觀意識,再加上他對舊有形式的摒棄,使得保守的音樂人士對舒曼展開強烈的攻訐,連帶地導致舒曼的作品極少被演出。
舒曼最早是以創作鋼琴曲起家,他的鋼琴曲大多是由小品集結而成的,除了少數的作品之外,舒曼的鋼琴曲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樂念。他的鋼琴曲需要高難度的技巧,但是卻不像李斯特的鋼琴曲那樣具備炫技的成分,相反地,舒曼的鋼琴音樂絕無賣弄之嫌,他極力反對為賣弄而賣弄。
舒曼在 1834 創立了「新音樂雜誌」,目的是要提供一個公開的園地為音樂界褒善貶惡,並創立了「大衛同盟」,以此同盟的成員作為新音樂雜誌的評論員。經過舒曼的評論,蕭邦、蓋德、布拉姆斯等人都成名了,而舒伯特、孟德爾頌也受到他的崇仰。
身兼樂評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觀念,並對大眾解釋說明,但是當時能夠理解舒曼作品的人卻不多,因為他所寫的都是自傳性的音樂,任何事物都會影響他,舒曼藉著獨立思考將外在的影響表達在音樂之中,這種極端個人化的音樂的確是難以理解,不過這也正是浪漫主義的本色。
舒曼本人往往對自己的音樂也不甚了了,有些作品甚至是在接近恍惚的狀況下寫成的,舒曼首先編曲,等瀏覽完畢後再賦予標題,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寫成後才命名。而所謂的名稱也只是讓聽眾對作曲家的情感有線索可循,他並不希望聽眾將曲名當作樂曲故事的指南。
舒曼的思想非常敏感,任何的音樂都能在他的心靈留下震動的痕跡,然而,過度的敏感,過度的工作與學習,使舒曼的腦中充滿著光怪陸離的幻想,並罹患嚴重的神經衰竭而處於精神分裂邊緣,曾一度企圖跳萊茵河自殺。
舒曼於 1856 年病逝,享年 46 歲。
舒曼的大事年表
1810
6/8日生於德國Zwickau。
1816
曾一度學習風琴之後又學習作曲。
1827
開始受詩人兼文學家珍.保羅.李希特 (Jean Paul Rik-ter)的著作和修伯爾特的歌曲所影想。
1828
入萊比錫大學專攻法律, 保持對音樂的學習, 特別愛好巴哈的作品, 隨萊比錫鋼琴名家偉克學習鋼琴。
1829
赴海德堡學習法律, 更努力學習鋼琴。
1830
對法律開始有了誠意, 但內心還強烈的反對著, 經偉克教授鼓勵, 乃決心以音樂為終身事業, 再返回萊比錫隨偉克專攻鋼琴, 不幸因為練習過度而手指受傷, 被迫放棄演奏的生涯, 而走向作曲的道路。
隨欣立希. 度安學習作曲, 作品逐漸問世。
1834
創刊音樂新論雜誌, 提升欣賞及批評水準。
完成兩大鋼琴作品- 作品第九狂歡節與作品十三號和練習交響曲。
1836
與孟德爾頌友善。
主要鋼琴作品, 大都在此期間完成。
1840
與克拉拉結婚, 形成作風的轉戾點, 婚後創作一百多首歌曲。
1841
專心致力於交響樂的創作。
完成[降B調交響曲][D小調交響曲]初稿,[詼諧與終止曲(Scherzo and Final)]以及鋼琴競奏曲第一樂章。
1842
致力於室內樂曲, 作三首弦樂四重奏, 傑出的五重奏(OP.44)鋼琴四重奏(OP.47)和一首鋼琴三重奏。
1844
開始為歌德的浮士德譜曲, 因健康關係約一年完成, 完成鋼琴競奏曲。
1845
完成了雙鋼琴合奏變奏曲, 以及聲樂曲[斐力與樂團](Peri and Laradise)。
1846
完成第二交響曲。
1847
開始寫歌劇[珍諾費義(Genoveva)]直到1850年完成。
1850
赴社賽朵夫任指揮。
創第三交響曲。
1851
完成幾首序曲, 及管絃樂獨奏曲, 並爲拜倫的滿夫立德(Menf Red)和玫瑰的香客(The Pilgrimage of the Rose)編曲, 另外寫聲樂曲, 包括一首彌撒曲和一首安魂曲。
1854
精神失常, 之後便沒有作品。
1856
6/29日在波昂附近的精神病院去世。
舒曼的作品
鋼琴作品
鋼琴協奏曲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p.54 )
1.Allegro Affectuoso
2.Intermezzo
3.Allegro Vivace
幻想曲 Fantasiestücke, Op.12
1. Des Abends (黃昏)
2. Aufschwung (向上擺動)
3. Warum? (為什麼?)
4. Grillen (蟋蟀)
5. In der Nacht (在夜晚)
7. Traumes Wirren (迷離夢境)
8. Ende vom Lied (歌的結尾)
森林情景 Waldszenen, Op.82
1.森林入口 Eintrit.
2.埋伏的獵人 Jäger auf der Lauer
3.孤獨的花 Einsame Blumen
4.惡魔的地方 Verrufene Stelle
5.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 Freundliche Landschaft
6.路邊客棧 Herberge
7.知更鳥 Vogel als Prophet
8.獵歌 Jagdlied
9.告別 Abschied
鋼琴小品
The Reaper's Song
In a Gondola
The Happy Farmer(鋼琴版) / The Happy Farmer(管樂版)
First Sorrow
Chorale
Little Piece
Knight Rupert
Soldier's March
The Wild Horseman
Hide and Seek
Catch Me If You Can
Humming Song
Siciliano
The Poor Orphan
Huntsman's Song
Liebeslied
Theme with Variations
(蝴蝶組曲) Papillons, Op.2
Toccata, Op.7
Carnaval, Op.9
(阿拉貝斯克) Arabesque in C, Op.18
Romanze, Op.68, No.19
Melody, Op.68
大衛同盟舞曲 Davidsbündlertänze, Op.6
狂歡節Carnaval: scenes mignonnes sur quatre notes, Op.9
管弦樂作品
交響練習曲 Symphonische Etüden, Op.13
Theme; Variations 1-4
Variations 5-9
Variations 10-11; Finale
兒時情景 (Kinderszenen 'Scenes from Childhood'. Op.15)
五重奏 (鋼琴, 小提琴x2, 中提琴和大提琴) Op.44
1.Allegro brillante
2.In Mode d'una Marcia. Un poco largamente.
3.Scherzo; molto vivace
4.Allegro ma non troppo
交響曲第一號 - 春 ( Symphony No.1 in B flat,Op.38 )
1.Andante un poco maestoso. Allegro molto vivace
2.Larghetto
3.Scherzo: Molto vivace
4.Allegro animato e grazioso
交響曲第二號 ( Symphony No.2 in C,Op.61 )
1.Sostenuto assai. Un poco più vivace. Allegro ma non troppo
3.Adagio espressivo
4.Allegro molto vivace
交響曲第三號 - 萊茵 ( Symphony No.3 in E flat,Op.97 )
1.Lebhaft
2.Scherzo. Sehr mässig
3.Nicht schnell
4.Feierlich
- Lebhaft
交響曲第四號 ( Symphony No.4 in D min,Op.120 )
1.Ziemlich langsam - Lebhaft
3.Scherzo - Trio
4.Langsam - Lebhaft - Presto (Finale)
聲樂作品
流浪之民 Zigeunerleben, Op.29, No.3
詩人之戀 ( Dichterliebe Op.48 )
革新者、批評家、鼓吹新事物的運動家
舒曼是堅決反對古典樂派的先驅,他早期的作品幾乎摒棄了所有的舊形式,等到後期才在妻子克拉拉的影響下,重拾傳統的交響曲與四重奏形式。
舒曼的父親是書商,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後來這種文學性就反映在他的音樂中。從 6 歲開始學習音樂,9 歲時已能創作戲劇與作曲,可惜由於父親早逝,他不得不奉母命進入萊比錫大學研習法律,直到 1830 年畢業後才又轉攻音樂。舒曼原想做個鋼琴家,未料卻因訓練方式錯誤至手指受傷,只好改習作曲並兼寫音樂評論。
舒曼的文章讓世人認識了貝多芬後期的樂曲的價值,重新喚醒對舒伯特的興趣,並且在十九世紀的巴哈復興風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舒曼所創作的間奏曲、阿拉貝斯克、大衛同盟、兒時情景等樂曲其實都是經過串連的幻想曲,因為以前的形式對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他認為音樂的氣氛、色調暗示與聯想比寫作工整的奏鳴曲、輪旋曲或賦格要重要多了。因此舒曼主張:內容與思想造就了形式,而非形式造就內容與思想。
舒曼認為音樂的目的在於反映心靈的狀態,從這個觀念發展而得的結果就是:短短數語就能抵得過長篇大論,甚至表達得更多。
舒曼的音樂總是帶著詭譎善變的氣質、萬花筒般的結構與強烈的主觀意識,再加上他對舊有形式的摒棄,使得保守的音樂人士對舒曼展開強烈的攻訐,連帶地導致舒曼的作品極少被演出。
舒曼最早是以創作鋼琴曲起家,他的鋼琴曲大多是由小品集結而成的,除了少數的作品之外,舒曼的鋼琴曲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樂念。他的鋼琴曲需要高難度的技巧,但是卻不像李斯特的鋼琴曲那樣具備炫技的成分,相反地,舒曼的鋼琴音樂絕無賣弄之嫌,他極力反對為賣弄而賣弄。
舒曼在 1834 創立了「新音樂雜誌」,目的是要提供一個公開的園地為音樂界褒善貶惡,並創立了「大衛同盟」,以此同盟的成員作為新音樂雜誌的評論員。經過舒曼的評論,蕭邦、蓋德、布拉姆斯等人都成名了,而舒伯特、孟德爾頌也受到他的崇仰。
身兼樂評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觀念,並對大眾解釋說明,但是當時能夠理解舒曼作品的人卻不多,因為他所寫的都是自傳性的音樂,任何事物都會影響他,舒曼藉著獨立思考將外在的影響表達在音樂之中,這種極端個人化的音樂的確是難以理解,不過這也正是浪漫主義的本色。
舒曼本人往往對自己的音樂也不甚了了,有些作品甚至是在接近恍惚的狀況下寫成的,舒曼首先編曲,等瀏覽完畢後再賦予標題,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寫成後才命名。而所謂的名稱也只是讓聽眾對作曲家的情感有線索可循,他並不希望聽眾將曲名當作樂曲故事的指南。
舒曼的思想非常敏感,任何的音樂都能在他的心靈留下震動的痕跡,然而,過度的敏感,過度的工作與學習,使舒曼的腦中充滿著光怪陸離的幻想,並罹患嚴重的神經衰竭而處於精神分裂邊緣,曾一度企圖跳萊茵河自殺。
舒曼於 1856 年病逝,享年 46 歲。
舒曼的大事年表
1810
6/8日生於德國Zwickau。
1816
曾一度學習風琴之後又學習作曲。
1827
開始受詩人兼文學家珍.保羅.李希特 (Jean Paul Rik-ter)的著作和修伯爾特的歌曲所影想。
1828
入萊比錫大學專攻法律, 保持對音樂的學習, 特別愛好巴哈的作品, 隨萊比錫鋼琴名家偉克學習鋼琴。
1829
赴海德堡學習法律, 更努力學習鋼琴。
1830
對法律開始有了誠意, 但內心還強烈的反對著, 經偉克教授鼓勵, 乃決心以音樂為終身事業, 再返回萊比錫隨偉克專攻鋼琴, 不幸因為練習過度而手指受傷, 被迫放棄演奏的生涯, 而走向作曲的道路。
隨欣立希. 度安學習作曲, 作品逐漸問世。
1834
創刊音樂新論雜誌, 提升欣賞及批評水準。
完成兩大鋼琴作品- 作品第九狂歡節與作品十三號和練習交響曲。
1836
與孟德爾頌友善。
主要鋼琴作品, 大都在此期間完成。
1840
與克拉拉結婚, 形成作風的轉戾點, 婚後創作一百多首歌曲。
1841
專心致力於交響樂的創作。
完成[降B調交響曲][D小調交響曲]初稿,[詼諧與終止曲(Scherzo and Final)]以及鋼琴競奏曲第一樂章。
1842
致力於室內樂曲, 作三首弦樂四重奏, 傑出的五重奏(OP.44)鋼琴四重奏(OP.47)和一首鋼琴三重奏。
1844
開始為歌德的浮士德譜曲, 因健康關係約一年完成, 完成鋼琴競奏曲。
1845
完成了雙鋼琴合奏變奏曲, 以及聲樂曲[斐力與樂團](Peri and Laradise)。
1846
完成第二交響曲。
1847
開始寫歌劇[珍諾費義(Genoveva)]直到1850年完成。
1850
赴社賽朵夫任指揮。
創第三交響曲。
1851
完成幾首序曲, 及管絃樂獨奏曲, 並爲拜倫的滿夫立德(Menf Red)和玫瑰的香客(The Pilgrimage of the Rose)編曲, 另外寫聲樂曲, 包括一首彌撒曲和一首安魂曲。
1854
精神失常, 之後便沒有作品。
1856
6/29日在波昂附近的精神病院去世。
舒曼的作品
鋼琴作品
鋼琴協奏曲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p.54 )
1.Allegro Affectuoso
2.Intermezzo
3.Allegro Vivace
幻想曲 Fantasiestücke, Op.12
1. Des Abends (黃昏)
2. Aufschwung (向上擺動)
3. Warum? (為什麼?)
4. Grillen (蟋蟀)
5. In der Nacht (在夜晚)
7. Traumes Wirren (迷離夢境)
8. Ende vom Lied (歌的結尾)
森林情景 Waldszenen, Op.82
1.森林入口 Eintrit.
2.埋伏的獵人 Jäger auf der Lauer
3.孤獨的花 Einsame Blumen
4.惡魔的地方 Verrufene Stelle
5.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 Freundliche Landschaft
6.路邊客棧 Herberge
7.知更鳥 Vogel als Prophet
8.獵歌 Jagdlied
9.告別 Abschied
鋼琴小品
The Reaper's Song
In a Gondola
The Happy Farmer(鋼琴版) / The Happy Farmer(管樂版)
First Sorrow
Chorale
Little Piece
Knight Rupert
Soldier's March
The Wild Horseman
Hide and Seek
Catch Me If You Can
Humming Song
Siciliano
The Poor Orphan
Huntsman's Song
Liebeslied
Theme with Variations
(蝴蝶組曲) Papillons, Op.2
Toccata, Op.7
Carnaval, Op.9
(阿拉貝斯克) Arabesque in C, Op.18
Romanze, Op.68, No.19
Melody, Op.68
大衛同盟舞曲 Davidsbündlertänze, Op.6
狂歡節Carnaval: scenes mignonnes sur quatre notes, Op.9
管弦樂作品
交響練習曲 Symphonische Etüden, Op.13
Theme; Variations 1-4
Variations 5-9
Variations 10-11; Finale
兒時情景 (Kinderszenen 'Scenes from Childhood'. Op.15)
五重奏 (鋼琴, 小提琴x2, 中提琴和大提琴) Op.44
1.Allegro brillante
2.In Mode d'una Marcia. Un poco largamente.
3.Scherzo; molto vivace
4.Allegro ma non troppo
交響曲第一號 - 春 ( Symphony No.1 in B flat,Op.38 )
1.Andante un poco maestoso. Allegro molto vivace
2.Larghetto
3.Scherzo: Molto vivace
4.Allegro animato e grazioso
交響曲第二號 ( Symphony No.2 in C,Op.61 )
1.Sostenuto assai. Un poco più vivace. Allegro ma non troppo
3.Adagio espressivo
4.Allegro molto vivace
交響曲第三號 - 萊茵 ( Symphony No.3 in E flat,Op.97 )
1.Lebhaft
2.Scherzo. Sehr mässig
3.Nicht schnell
4.Feierlich
- Lebhaft
交響曲第四號 ( Symphony No.4 in D min,Op.120 )
1.Ziemlich langsam - Lebhaft
3.Scherzo - Trio
4.Langsam - Lebhaft - Presto (Finale)
聲樂作品
流浪之民 Zigeunerleben, Op.29, No.3
詩人之戀 ( Dichterliebe Op.48 )
蕭邦 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 波蘭
蕭邦 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 波蘭
鋼琴詩人
1810 年生於波蘭華沙近郊小鎮澤拉左瓦‧沃拉村,父親是法國人,從事教師工作,母親是波蘭沒落貴族後裔。因此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蕭邦是波蘭人,但是從身世看來,蕭邦其實具有法國血統,而且蕭邦一生前二十年是在波蘭度過,後二十年則生活在法國,波蘭和法國兩個國家對於蕭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風格都具有相當程度影響。蕭邦父母一共生了四個孩子,蕭邦行二。雖然家境並不富有,但是父母總是想辦法給孩子們舒適的生活,因此蕭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蕭邦在三、四歲時即經常自行玩弄家裡的鋼琴,父母見他對音樂如此有興趣,開始教他一些基本音樂知識。蕭邦六歲時隨鋼琴師齊尼夫學琴,蕭邦進步神速,八歲時公開演奏了一首協奏曲,自此被視為音樂神童,成了華沙上流社會寵兒。
十二歲時蕭邦拜華沙音樂院院長艾爾斯納為師,原本想學作曲,但艾爾斯納卻看出蕭邦具有獨特天份,因此並未用傳統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維,沒多久艾爾斯納便停止對蕭邦傳授,蕭邦以後也就沒再正式向其他老師學習過,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蕭邦日後被樂評家批評在管弦樂寫作上有缺失,其實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訓練不足。不過若從另一角度來看,蕭邦能夠跳出傳統作曲法則的束縛,依著自己的天賦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鋼琴音樂,卻也不能不歸功於艾爾斯納的慧眼。
十五歲時蕭邦首次出版作品,並積極從事演奏活動。十七歲時以一首採自莫札特歌劇 " 唐 . 喬凡尼 " 的變奏曲,贏得舒曼傳頌至今的樂評:「紳士們,請脫帽……一位天才,……我在蕭邦偉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標和他的大師級作品前俯首」。十八歲前往柏林舉行了幾場演奏會,也彈奏一些自己的作品,獲得相當好評。十九歲時首度前往嚮往已久的維也納,維也納音樂界對他頗表歡迎,使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他返回波蘭途中,又遊歷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廣不少見聞。二十歲時蕭邦再度拜訪維也納,當抵達維也納沒多久便爆發波蘭抗俄戰爭,和他一同到維也納的朋友都相繼回國參戰,蕭邦希望隨友人一起回國為祖國效力,但父母認為他體格太弱恐怕無法適應軍旅生活,要他繼續留在維也納。
由於奧國支持俄國,維也納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蘭人接近,蕭邦因此失去舉辦演奏會的機會,也喪失了經濟來源。蕭邦在維也納面臨生活困境,親友也都因身陷戰爭無法提供救濟,所以生活相當拮倨。1831 年 7 月蕭邦決定離開維也納,當行經斯圖卡特時聽到波蘭革命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創作出 " 革命練習曲 "。
九月間抵達巴黎,並認識了麥亞白爾、羅西尼、貝里尼、白遼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當蕭邦初抵巴黎時,李斯特已是巴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上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在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1835 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喬治桑的出現。喬治桑與蕭邦是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大蕭邦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可是另一方面,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強的個性,這些特質和陰柔的蕭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蕭邦,尤其是那一年蕭邦染上了肺病,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像喬治桑這樣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照顧,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進而同居。
蕭邦與喬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喬治桑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養病,一面又可專心作曲,許多傑作都在這個時期完成。1846 年蕭邦與喬治桑感情出現裂痕,到了 11 月中,爭吵達到頂點,情緣已盡,兩人分手。
此後蕭邦的健康情況日益衰敗,也幾乎不曾再寫出任何作品。1848 年 2 月蕭邦舉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場演奏會,從演奏會後蕭邦疲憊的神情,顯示出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已非常差,可是之後蕭邦仍然抱病訪問英國,在倫敦頗受英國上流社會歡迎,並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然而倫敦潮濕多霧的氣候,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響,咳嗽日益轉劇,有時連呼吸都感到困難,11 月他又回到巴黎,幾乎已病入膏肓,隔年 10 月 17 日終於溘然長逝,享年三十九歲。
蕭邦年代表
年代
年齡
生平大事
1810
三月一日誕生於波蘭。
1817
7
作G小調波蘭舞曲;被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1818
8
二月十四日舉行第一場演奏會。
1824
14
入華沙中學並拜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為師。
1825
15
C小調第一輪旋曲。
1826
16
入華沙音樂學院。
1827
17
作莫札特歌劇唐 . 喬凡尼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
1828
18
與作曲鋼琴師休姆相識。拜訪柏林。
1829
19
威尼斯的狂歡。七月抵達維也納。
1830
20
F小調鋼琴協奏曲。十一月離開華沙。
1832
22
於巴黎驚聞華沙淪陷,作革命練習曲。
1833
23
與李斯特於四月合開一場演奏會。
1834
24
出版波蘭曲調幻想曲,科羅維克舞曲,圓舞曲第十八樂章。完成七首鋼琴曲,蝴蝶練習曲,B小調練習曲。
1835
25
和瑪莉亞小姐相戀。
1836
26
與瑪莉亞小姐前往馬林巴度假。降A調練習曲。
1837
27
完成喪禮進行曲。
1838
28
與喬治桑前往西班牙馬約卡島養病,同年返法國。
1839
29
返巴黎。完成G大調夜曲第二號第三十七樂章,升E大調即興曲,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
1841
31
C小調高音前奏曲四十五樂章,F小調幻想曲,F小調高音波蘭舞曲,第三敘事曲。
1842
32
降A大調波蘭舞曲五十三樂章,F小調第四敘事曲,E大調第四協奏曲。
1844
34
第三首B小調鋼琴奏鳴曲。
1846
36
波蘭幻想舞曲,船夫歌,大提琴奏鳴曲。
1847
37
與喬治桑決烈。
1849
39
10 月 17 日病逝於巴黎。
蕭邦作品
鋼琴協奏曲 ( Piano concertos)鋼琴奏鳴曲 ( Piano sonata )
敘事曲 ( Ballades )
練習曲 ( Etudes )
即興曲 ( Impromptus )馬祖卡舞曲 ( Mazurkas )
夜曲 ( Nocturnes )
波蘭舞曲 ( Polonaises ).
前奏曲 ( Preludes )
詼諧曲 ( Scherzos )
圓舞曲 ( Waltzes )
船歌 (Barcarolle)
搖籃曲 (Berceuse)
小狗圓舞曲
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
Cello Sonata in G-, Op.65
1. Allegro moderato
2. Scherzo: Allegro con brio
3. Largo
4.Finale: Allegro
鋼琴詩人
1810 年生於波蘭華沙近郊小鎮澤拉左瓦‧沃拉村,父親是法國人,從事教師工作,母親是波蘭沒落貴族後裔。因此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蕭邦是波蘭人,但是從身世看來,蕭邦其實具有法國血統,而且蕭邦一生前二十年是在波蘭度過,後二十年則生活在法國,波蘭和法國兩個國家對於蕭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風格都具有相當程度影響。蕭邦父母一共生了四個孩子,蕭邦行二。雖然家境並不富有,但是父母總是想辦法給孩子們舒適的生活,因此蕭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蕭邦在三、四歲時即經常自行玩弄家裡的鋼琴,父母見他對音樂如此有興趣,開始教他一些基本音樂知識。蕭邦六歲時隨鋼琴師齊尼夫學琴,蕭邦進步神速,八歲時公開演奏了一首協奏曲,自此被視為音樂神童,成了華沙上流社會寵兒。
十二歲時蕭邦拜華沙音樂院院長艾爾斯納為師,原本想學作曲,但艾爾斯納卻看出蕭邦具有獨特天份,因此並未用傳統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維,沒多久艾爾斯納便停止對蕭邦傳授,蕭邦以後也就沒再正式向其他老師學習過,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蕭邦日後被樂評家批評在管弦樂寫作上有缺失,其實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訓練不足。不過若從另一角度來看,蕭邦能夠跳出傳統作曲法則的束縛,依著自己的天賦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鋼琴音樂,卻也不能不歸功於艾爾斯納的慧眼。
十五歲時蕭邦首次出版作品,並積極從事演奏活動。十七歲時以一首採自莫札特歌劇 " 唐 . 喬凡尼 " 的變奏曲,贏得舒曼傳頌至今的樂評:「紳士們,請脫帽……一位天才,……我在蕭邦偉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標和他的大師級作品前俯首」。十八歲前往柏林舉行了幾場演奏會,也彈奏一些自己的作品,獲得相當好評。十九歲時首度前往嚮往已久的維也納,維也納音樂界對他頗表歡迎,使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他返回波蘭途中,又遊歷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廣不少見聞。二十歲時蕭邦再度拜訪維也納,當抵達維也納沒多久便爆發波蘭抗俄戰爭,和他一同到維也納的朋友都相繼回國參戰,蕭邦希望隨友人一起回國為祖國效力,但父母認為他體格太弱恐怕無法適應軍旅生活,要他繼續留在維也納。
由於奧國支持俄國,維也納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蘭人接近,蕭邦因此失去舉辦演奏會的機會,也喪失了經濟來源。蕭邦在維也納面臨生活困境,親友也都因身陷戰爭無法提供救濟,所以生活相當拮倨。1831 年 7 月蕭邦決定離開維也納,當行經斯圖卡特時聽到波蘭革命失敗、華沙淪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創作出 " 革命練習曲 "。
九月間抵達巴黎,並認識了麥亞白爾、羅西尼、貝里尼、白遼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當蕭邦初抵巴黎時,李斯特已是巴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上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在巴黎的最初幾年,蕭邦多半寫作一些如夜曲、圓舞曲及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龍性質的音樂,相當受到人們喜愛,可是當蕭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時,他也漸漸失去舉行公開演奏會的興趣。1835 年後,蕭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舉辦過演奏會,大多數時候他只喜歡在社交場合為朋友們彈奏。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喬治桑的出現。喬治桑與蕭邦是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大蕭邦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可是另一方面,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強的個性,這些特質和陰柔的蕭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蕭邦,尤其是那一年蕭邦染上了肺病,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像喬治桑這樣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照顧,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進而同居。
蕭邦與喬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喬治桑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養病,一面又可專心作曲,許多傑作都在這個時期完成。1846 年蕭邦與喬治桑感情出現裂痕,到了 11 月中,爭吵達到頂點,情緣已盡,兩人分手。
此後蕭邦的健康情況日益衰敗,也幾乎不曾再寫出任何作品。1848 年 2 月蕭邦舉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場演奏會,從演奏會後蕭邦疲憊的神情,顯示出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已非常差,可是之後蕭邦仍然抱病訪問英國,在倫敦頗受英國上流社會歡迎,並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然而倫敦潮濕多霧的氣候,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響,咳嗽日益轉劇,有時連呼吸都感到困難,11 月他又回到巴黎,幾乎已病入膏肓,隔年 10 月 17 日終於溘然長逝,享年三十九歲。
蕭邦年代表
年代
年齡
生平大事
1810
三月一日誕生於波蘭。
1817
7
作G小調波蘭舞曲;被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1818
8
二月十四日舉行第一場演奏會。
1824
14
入華沙中學並拜華沙音樂學院院長艾爾斯納為師。
1825
15
C小調第一輪旋曲。
1826
16
入華沙音樂學院。
1827
17
作莫札特歌劇唐 . 喬凡尼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
1828
18
與作曲鋼琴師休姆相識。拜訪柏林。
1829
19
威尼斯的狂歡。七月抵達維也納。
1830
20
F小調鋼琴協奏曲。十一月離開華沙。
1832
22
於巴黎驚聞華沙淪陷,作革命練習曲。
1833
23
與李斯特於四月合開一場演奏會。
1834
24
出版波蘭曲調幻想曲,科羅維克舞曲,圓舞曲第十八樂章。完成七首鋼琴曲,蝴蝶練習曲,B小調練習曲。
1835
25
和瑪莉亞小姐相戀。
1836
26
與瑪莉亞小姐前往馬林巴度假。降A調練習曲。
1837
27
完成喪禮進行曲。
1838
28
與喬治桑前往西班牙馬約卡島養病,同年返法國。
1839
29
返巴黎。完成G大調夜曲第二號第三十七樂章,升E大調即興曲,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
1841
31
C小調高音前奏曲四十五樂章,F小調幻想曲,F小調高音波蘭舞曲,第三敘事曲。
1842
32
降A大調波蘭舞曲五十三樂章,F小調第四敘事曲,E大調第四協奏曲。
1844
34
第三首B小調鋼琴奏鳴曲。
1846
36
波蘭幻想舞曲,船夫歌,大提琴奏鳴曲。
1847
37
與喬治桑決烈。
1849
39
10 月 17 日病逝於巴黎。
蕭邦作品
鋼琴協奏曲 ( Piano concertos)鋼琴奏鳴曲 ( Piano sonata )
敘事曲 ( Ballades )
練習曲 ( Etudes )
即興曲 ( Impromptus )馬祖卡舞曲 ( Mazurkas )
夜曲 ( Nocturnes )
波蘭舞曲 ( Polonaises ).
前奏曲 ( Preludes )
詼諧曲 ( Scherzos )
圓舞曲 ( Waltzes )
船歌 (Barcarolle)
搖籃曲 (Berceuse)
小狗圓舞曲
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
Cello Sonata in G-, Op.65
1. Allegro moderato
2. Scherzo: Allegro con brio
3. Largo
4.Finale: Allegro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德國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德國
巴哈音樂喚起者
平常我們常常聽到的都是音樂家一生貧窮,不過這絕對跟孟德爾頌扯不上關係。他的名字 Felix 就是幸福、快樂的意思,或許這個名字也的確為他帶來許多好運! 1809 年 2 月 3 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父親是位銀行家,母親的家境也非常優渥,彈得一手好鋼琴並精通四國語言。由於這樣的家庭,孟德爾頌自幼便學習音樂,且專心的以音樂為職業,為初期浪漫派的音樂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功勞。三歲時,全家遷居柏林,他便在這裡長大。
孟德爾頌自小便顯露出音樂才華。9 歲第一次公演,11 歲開始作曲。不過,真的很少人能有這樣的幸運,因為他們家還聘有一個私人的管弦樂團,也之所以他能隨時聽到他自己早期作品的演出,而且還是有職業水準的呢!
孟德爾頌除了音樂作品上的貢獻外,還有幾件值得提及的事:1829 年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 79 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因為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1835 孟德爾頌 27 歲時接受萊比錫大學贈送的名譽博士學位並擔任管弦樂團指揮。翌年與賽希兒 . 蘇菲 . 強魯諾結婚,育有子女五名,家庭美滿又有崇高的社會地位。34 歲時與舒曼合作創辦了萊比鍚音樂學校,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孟德爾頌的容貌端莊高雅而有貴族的氣派,他的興趣與嗜好也屬於較高級的。由於一生充滿了光榮與幸福,因此音樂也都是高雅、嚴謹、明晰、邏輯、安適、自在、保守、謹慎、愉快的旋律。孟德爾頌一生平坦順利,連死時都是平靜的去世,沒有任何痛苦。他僅僅遭遇到的一次打擊是在他死後的事,因為他的祖先是猶太人,納粹政府禁止他的作品公演,紀念碑也被破壞。
孟德爾頌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全能型音樂天才,身兼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教師、行政人員等多重身份,還有銀行家後裔的背景,使得孟德爾頌有足夠的財力周遊歐洲各國,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旅行家。
就後世的眼光來看,孟德爾頌的作品稱不上有個性,但是孟德爾頌在世的時候就被推舉為大師,舒曼 、白遼士、李斯特等浪漫派的健將均給予孟德爾頌的作品極高的評價,這應該是因為孟德爾頌的音樂技法確實是高人一等、完美無瑕所致。另外,孟德爾頌創辦了萊比錫音樂院,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奠定基礎,把萊比錫塑造為當時德國的音樂之都,功不可沒。 再就孟德爾頌對現代音樂文化的影響來論述,孟德爾頌可說是一位革新者,因為他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演奏曲目更換成以莫札特、 貝多芬、海頓、巴哈、韓德爾為主的內容,並且介紹了史博、羅西尼、李斯特、蕭邦、舒曼與 舒伯特 等人的音樂,這些曲目幾乎也是現代音樂會曲目的主體,由此可見孟德爾頌的眼光遠大。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指揮棒是由孟德爾頌創造出來的,他可以說是第一個能夠符合現代指揮家定義的指揮家。
孟德爾頌著名的作品包括:樂劇「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 交響曲、「義大利」( Italian ) 交響曲、「蘇格蘭」( Scottish ) 交響曲、「芬加爾山洞」序曲、C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多首「無言歌」( Song without Words ) 等。 我們可以由下列幾句話刻畫出孟德爾頌的形象:中產階級品味的象徵音樂會的革新者音樂的旅行家孟德爾頌的結婚進行曲孟德爾頌的音樂特性孟德爾頌的指揮棒
1809
二月三日生於德國漢寶,祖父摩西.孟德爾頌原是猶太著名的富翁也是當時的大哲學家
1816
七歲開始和姊姊芳尼學習鋼琴。訪問巴黎並跟馬利亞比高學習鋼琴。
1818
九歲, 已能開始公開參加演奏會。
1821
12歲, 開始能創作交響曲和小歌劇, 當時被譽為十九世紀的莫札特。 訪問詩聖歌德, 歌德已73歲, 特別喜歡接待他。 當時又認識大音樂家韋伯。
1824
2/3日, 滿15歲即完成三幕歌劇[兩個尼芳]。
1825
八月完成二幕喜劇[卡馬霍的婚禮]。 訪問巴黎,向愷魯碧尼領教。
1826
17歲, 讀沙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 非常感動, 隨創作至今仍不朽[仲夏夜之夢]序曲。
1827
完成第一個重要作品, C小調交響曲。 喜歌劇[卡馬超之婚禮]公演。 進入柏林大學研究歷史與哲學, 這時已經舉世聞名。
1828
19歲, 正式進入(柏林音樂學校), 再少年學生時代, 共創作有四十四卷之多。完成D大調[平靜的海洋與幸運的航行]。
1829
應邀訪問美洲各地, 並親自指揮她的名曲[仲夏夜之夢]序曲及C小調交響曲, 結果大手歡迎。第一次訪問英國。
1830
赴威尼斯, 羅馬, 米蘭, 梵蒂岡等地旅行, 獲得極大成功。
1831
轉赴巴黎, 創作甚多, 如[雅凡馬利亞], [洋琴司伴奏]及[華爾布爾基之夜]等。
1832
夏天創立民族劇場。 在巴黎認識蕭邦。 第二次訪問英國, 完成B小調隨想曲。
1833
擔任杜塞多的樂長。 完成[義大利交響曲], 第三,四次訪英。
1835
11/19日,父親去世。 八月擔任萊比錫(布店大廈)樂隊指揮。
1836
完成清唱劇[聖保羅]。 會見華格纳, 5/22日, 指揮[聖保羅]。 三月獲萊比錫大學特贈的哲學博士學位。
1837
春天與賽西爾結婚時, 年29歲, 賽西爾年19歲。 翌年長子出生。
1838
完成三首 弦樂四重奏(D大調, F小調, 降E大調)。降B大調大提琴奏鳴曲。B小調鋼琴小夜曲等作品。
1839
完成魯亦布拉斯序曲。第一號D小調鋼琴三重奏。
1840
完成有名的複音音樂[讚美歌]。 9/23日在伯朗漢音樂節目中演唱。
1841
接受政府任命為[柏林樂長]並完成[安第高]D大調進行曲。
1842
完成A小調交響曲, 並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1843
4/3日, 萊比錫音樂院開學, 10/2日[仲夏夜之夢]的劇樂連同他15年前所做的同名序曲, 一並派波茲坦公演。
1844
忙於作曲, 訪問倫敦, 並五次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完成六年以前即著手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12月從柏林遷往法蘭克福養病。
1845
9月, 恢復在萊比錫(布店大廈)的指揮工作, 並在萊比錫音樂院任教。
1846
完成經過八年心血的神劇[以利亞], 並於伯明罕初演, 受到熱烈歡迎和讚賞。
1847
姊姊芳尼去世, 接獲訃聞, 悲傷哀痛中,身心遭受莫大創傷, 赴瑞士養病, 未見起色。
9月回萊比錫, 精神一蹶不振, 直到11/4日晚上九點24分, 因腦沖血去世。
作品
鋼琴
無言歌
30-6 威尼斯船歌
62-6 春之歌
67-4 紡織歌
弦樂
弦樂八重奏 ( Octot in E flat,Op.20 )
Op. 20
管絃樂
小提協奏曲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p.64 )
1.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
2. mov
3. mov
Op. 64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1822)
樂劇 - 仲夏夜之夢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交響曲第三號 - 蘇格蘭 ( Symphony No.3 in a min,Op.56 )
Op. 56
交響曲第四號 - 義大利 ( Symphony No.4 in A,Op.90 )
Op. 90
聖曲 - 以利亞 (Elijah ((Oratorio)), OP.70)
Op. 70
芬加爾洞序曲 Die Hebriden ("Fingal's Cave"), Op.26 (overture)
Op. 26
巴哈音樂喚起者
平常我們常常聽到的都是音樂家一生貧窮,不過這絕對跟孟德爾頌扯不上關係。他的名字 Felix 就是幸福、快樂的意思,或許這個名字也的確為他帶來許多好運! 1809 年 2 月 3 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父親是位銀行家,母親的家境也非常優渥,彈得一手好鋼琴並精通四國語言。由於這樣的家庭,孟德爾頌自幼便學習音樂,且專心的以音樂為職業,為初期浪漫派的音樂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功勞。三歲時,全家遷居柏林,他便在這裡長大。
孟德爾頌自小便顯露出音樂才華。9 歲第一次公演,11 歲開始作曲。不過,真的很少人能有這樣的幸運,因為他們家還聘有一個私人的管弦樂團,也之所以他能隨時聽到他自己早期作品的演出,而且還是有職業水準的呢!
孟德爾頌除了音樂作品上的貢獻外,還有幾件值得提及的事:1829 年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 79 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因為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1835 孟德爾頌 27 歲時接受萊比錫大學贈送的名譽博士學位並擔任管弦樂團指揮。翌年與賽希兒 . 蘇菲 . 強魯諾結婚,育有子女五名,家庭美滿又有崇高的社會地位。34 歲時與舒曼合作創辦了萊比鍚音樂學校,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孟德爾頌的容貌端莊高雅而有貴族的氣派,他的興趣與嗜好也屬於較高級的。由於一生充滿了光榮與幸福,因此音樂也都是高雅、嚴謹、明晰、邏輯、安適、自在、保守、謹慎、愉快的旋律。孟德爾頌一生平坦順利,連死時都是平靜的去世,沒有任何痛苦。他僅僅遭遇到的一次打擊是在他死後的事,因為他的祖先是猶太人,納粹政府禁止他的作品公演,紀念碑也被破壞。
孟德爾頌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全能型音樂天才,身兼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教師、行政人員等多重身份,還有銀行家後裔的背景,使得孟德爾頌有足夠的財力周遊歐洲各國,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旅行家。
就後世的眼光來看,孟德爾頌的作品稱不上有個性,但是孟德爾頌在世的時候就被推舉為大師,舒曼 、白遼士、李斯特等浪漫派的健將均給予孟德爾頌的作品極高的評價,這應該是因為孟德爾頌的音樂技法確實是高人一等、完美無瑕所致。另外,孟德爾頌創辦了萊比錫音樂院,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奠定基礎,把萊比錫塑造為當時德國的音樂之都,功不可沒。 再就孟德爾頌對現代音樂文化的影響來論述,孟德爾頌可說是一位革新者,因為他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演奏曲目更換成以莫札特、 貝多芬、海頓、巴哈、韓德爾為主的內容,並且介紹了史博、羅西尼、李斯特、蕭邦、舒曼與 舒伯特 等人的音樂,這些曲目幾乎也是現代音樂會曲目的主體,由此可見孟德爾頌的眼光遠大。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指揮棒是由孟德爾頌創造出來的,他可以說是第一個能夠符合現代指揮家定義的指揮家。
孟德爾頌著名的作品包括:樂劇「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 交響曲、「義大利」( Italian ) 交響曲、「蘇格蘭」( Scottish ) 交響曲、「芬加爾山洞」序曲、C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多首「無言歌」( Song without Words ) 等。 我們可以由下列幾句話刻畫出孟德爾頌的形象:中產階級品味的象徵音樂會的革新者音樂的旅行家孟德爾頌的結婚進行曲孟德爾頌的音樂特性孟德爾頌的指揮棒
1809
二月三日生於德國漢寶,祖父摩西.孟德爾頌原是猶太著名的富翁也是當時的大哲學家
1816
七歲開始和姊姊芳尼學習鋼琴。訪問巴黎並跟馬利亞比高學習鋼琴。
1818
九歲, 已能開始公開參加演奏會。
1821
12歲, 開始能創作交響曲和小歌劇, 當時被譽為十九世紀的莫札特。 訪問詩聖歌德, 歌德已73歲, 特別喜歡接待他。 當時又認識大音樂家韋伯。
1824
2/3日, 滿15歲即完成三幕歌劇[兩個尼芳]。
1825
八月完成二幕喜劇[卡馬霍的婚禮]。 訪問巴黎,向愷魯碧尼領教。
1826
17歲, 讀沙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 非常感動, 隨創作至今仍不朽[仲夏夜之夢]序曲。
1827
完成第一個重要作品, C小調交響曲。 喜歌劇[卡馬超之婚禮]公演。 進入柏林大學研究歷史與哲學, 這時已經舉世聞名。
1828
19歲, 正式進入(柏林音樂學校), 再少年學生時代, 共創作有四十四卷之多。完成D大調[平靜的海洋與幸運的航行]。
1829
應邀訪問美洲各地, 並親自指揮她的名曲[仲夏夜之夢]序曲及C小調交響曲, 結果大手歡迎。第一次訪問英國。
1830
赴威尼斯, 羅馬, 米蘭, 梵蒂岡等地旅行, 獲得極大成功。
1831
轉赴巴黎, 創作甚多, 如[雅凡馬利亞], [洋琴司伴奏]及[華爾布爾基之夜]等。
1832
夏天創立民族劇場。 在巴黎認識蕭邦。 第二次訪問英國, 完成B小調隨想曲。
1833
擔任杜塞多的樂長。 完成[義大利交響曲], 第三,四次訪英。
1835
11/19日,父親去世。 八月擔任萊比錫(布店大廈)樂隊指揮。
1836
完成清唱劇[聖保羅]。 會見華格纳, 5/22日, 指揮[聖保羅]。 三月獲萊比錫大學特贈的哲學博士學位。
1837
春天與賽西爾結婚時, 年29歲, 賽西爾年19歲。 翌年長子出生。
1838
完成三首 弦樂四重奏(D大調, F小調, 降E大調)。降B大調大提琴奏鳴曲。B小調鋼琴小夜曲等作品。
1839
完成魯亦布拉斯序曲。第一號D小調鋼琴三重奏。
1840
完成有名的複音音樂[讚美歌]。 9/23日在伯朗漢音樂節目中演唱。
1841
接受政府任命為[柏林樂長]並完成[安第高]D大調進行曲。
1842
完成A小調交響曲, 並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1843
4/3日, 萊比錫音樂院開學, 10/2日[仲夏夜之夢]的劇樂連同他15年前所做的同名序曲, 一並派波茲坦公演。
1844
忙於作曲, 訪問倫敦, 並五次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完成六年以前即著手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12月從柏林遷往法蘭克福養病。
1845
9月, 恢復在萊比錫(布店大廈)的指揮工作, 並在萊比錫音樂院任教。
1846
完成經過八年心血的神劇[以利亞], 並於伯明罕初演, 受到熱烈歡迎和讚賞。
1847
姊姊芳尼去世, 接獲訃聞, 悲傷哀痛中,身心遭受莫大創傷, 赴瑞士養病, 未見起色。
9月回萊比錫, 精神一蹶不振, 直到11/4日晚上九點24分, 因腦沖血去世。
作品
鋼琴
無言歌
30-6 威尼斯船歌
62-6 春之歌
67-4 紡織歌
弦樂
弦樂八重奏 ( Octot in E flat,Op.20 )
Op. 20
管絃樂
小提協奏曲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p.64 )
1.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
2. mov
3. mov
Op. 64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1822)
樂劇 - 仲夏夜之夢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交響曲第三號 - 蘇格蘭 ( Symphony No.3 in a min,Op.56 )
Op. 56
交響曲第四號 - 義大利 ( Symphony No.4 in A,Op.90 )
Op. 90
聖曲 - 以利亞 (Elijah ((Oratorio)), OP.70)
Op. 70
芬加爾洞序曲 Die Hebriden ("Fingal's Cave"), Op.26 (overture)
Op. 26
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法國
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法國
現代管弦樂學之父, 交響詩人
1803 年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柯聖安德列,父親是一位醫生,家境不錯,但是對於音樂卻沒什麼特別偏好,然而白遼土從小就顯示出對音樂的喜愛。不到十二歲白遼士就自行摸索學會了吹奏長笛,也學習了一些和聲方面的知識,後來他又學會了彈吉他,不過白遼士倒是沒有學過鋼琴,而且終其一生,他也不會彈奏鋼琴。直到現在,音樂學者還是把白遼士當成是一件罕見的個例,像他根本連演奏樂器的技巧都未曾正式學過,會的只是一些吉他的簡單和弦,和一些長笛的簡單技巧而已,年輕時的白遼士能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發展成一位大作曲家,實屬不易。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白遼士對音樂的感受確實是很敏感的,也因此他能在薄弱的音樂基礎上,創作出不朽的樂曲。
白遼士從 13 歲左右開始嘗試作曲,他的一些作品曾在幾位業餘音樂家協助下得到演出機會,白遼士這時已顯示出想要成為作曲家的強烈企圖。但雙親卻堅持他一定要繼承衣缽,以行醫為業,所以在白遼士 17 歲時他們便將白遼士送到巴黎學醫。
白遼士對醫學沒有絲毫興趣,沒多久便逃離學校改學音樂。後來雖被父親送回了醫學院,可是他的心思還是放在音樂上,課後閒暇仍不斷研究貝多芬及葛路克的作品,並向一位名叫傑若諾的老師學習音樂。
1823 年白遼士開始追隨雷殊爾學習作曲,雷殊爾是當時頗為著名的作曲家,他看出白遼士具有作曲天份,所以對白遼士傾囊相授,而白遼士則一面學音樂,一面仍繼續他在醫學院的課程。1824 年白遼士獲得醫學士學位,但畢業後並未依父母親的期望從醫,反而更加致力於音樂研究,雖然他的父親對此大為不滿,但白遼士依舊堅持自己的決定。
為了急於向父親證明自己能成為作曲家,白遼士向朋友借錢,1825 年 7 月將他新完成的一首彌撒曲在聖盧赫大教堂中發表,卻因此欠下了可觀的債務。1826 年白遼士角逐羅馬大獎,初選時即遭淘汰,這時他的父親警告他,若是再繼續不務正業,便要停掉他的生活費,但白遼士仍不為所動,父親只好勉強同意他進入音樂院就讀。
白遼士在音樂院期間,父親按月寄生活費給他,不過他仍然需要省吃儉用以便償還債務。後來他的父親替他還了欠債,但也不再供應他生活費,白遼士於是到歌劇院中兼差當合唱團員,勉強維持生活。
1827 年白遼士再度角逐羅馬大獎又告失敗。但卻意外在欣賞莎士比亞戲劇表演時看到參與演出的愛爾蘭女演員史蜜遜,白遼士對史蜜遜大為傾心,想盡辦法認識她,但史蜜遜對白遼士的熱情卻沒有任何回應。
1828 年白遼士三度競爭羅馬大獎,結果得到了第二獎,雖然未獲首獎,但已證明他作曲的能力,作品也得到了演出機會。1830 年白遼士以清唱劇 " 沙達納巴之死 " 終於獲得羅馬大獎的首獎。獲得首獎使白遼士得以到羅馬留學,然而這一趟羅馬之旅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白遼士對於羅馬音樂院的刻板生活也覺得厭倦,所以他提早了半年便先行返回法國。
1830 年白遼士完成了他最著名的 ' 幻想交響曲 "。他僅花了三個的月時間便寫出這首傑作,並於同年 12 月 5 日在巴黎首演,李斯特也是聽眾之一,兩人因此結識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李斯特更將幻想交響曲改編成鋼琴曲,使白遼士的聲譽得以傳至德國。
白遼士於 1832 年從羅馬回到巴黎,當時史蜜遜也正好在巴黎登台,白遼士再一次地對她展開熱烈的追求,史蜜遜是一個情緒難以捉摸、脾氣又暴燥的女人,她讓白遼士嚐盡了忽冷忽熱、時而快樂時而苦惱的滋味。可是史蜜遜愈是如此,白遼士愈想得到她,而當他倆論及婚嫁時,雙方的家長都表示了反對的意見,白遼士的父親更在法院當眾撕毀他們的結婚申請書。
另一方面,史蜜遜也因不慎從馬車上摔下傷及腿部而失業,不過這些阻礙都沒能改變白遼士的心意,他們終於在 1833 年 10 月於巴黎的英國大使館完成了婚禮。婚後白遼士的家庭經濟相當拮据,他與史蜜遜的婚姻生活也不美滿。幸好並沒有因此影響到白遼士的創作靈感,新作品仍不斷在他的筆下譜出。
從白遼士對妻子史密遜的寬容這一點來看,實在不像白遼士的個性,因為白遼士是公認個性怪異的人,我們幾乎可以用狂傲自大來形容他。當他在巴黎音樂院的時候,總是和當時的校長凱魯碧尼針鋒相對,凱魯碧尼非常看不起這個學生,還經常批評白遼士的作品沒水準;同樣的,白遼士也經常嘲笑凱魯碧尼的作品。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白遼士的狂傲不拘。有一次,韋伯的歌劇「魔彈射手」在巴黎上演,演出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聽到有人站起來大聲的對樂團叫嚷著:「那裡不能用兩支長笛,應該用兩支短笛才對,聽到沒有,要用兩支短笛!唉!真是一群笨蛋!」罵完後,他又大搖大擺的坐回原位。那個人正是白遼士。
白遼士自視甚高。也因此他在法國相當沒有人緣,很多人都討厭他,連帶的,他的音樂在法國也受不到重視,甚至還有人畫了一幅誇張的漫畫嘲笑白遼士,形容他的交響曲是所謂的大砲交響曲。
不過,白遼士的天才,終究還是有人懂得欣賞,而這些人,大都是法國以外的外國人,像是華格納、李斯特、帕格尼尼等等。另外,他在歐洲各地,像俄國、英國等地發表作品,都引起非常廣大的迴響,造成轟動。
1834 年他完成了附有中提琴助奏的交響曲 " 哈洛德在義大利 ",此曲首演後帕格尼尼親自到舞台向白遼士致意,並宣稱白遼士是惟一一位使貝多芬復生的人,帕格尼尼還送了兩萬法朗給白遼士,使他貧困的生活獲得了一些紆解。而為了報答帕格尼尼的鼓勵與贈金,白遼士於 1839 年寫了戲劇交響曲 " 羅蜜歐與茱麗葉 " 回贈給帕格尼尼。
1842 年白遼士到德國舉行巡迴演奏會,演奏會相當成功,此行白遼士也結識了華格納及舒曼等人,他們給予白遼士很多協助。1844 年白遼士返國後著手寫了 " 近代樂器編 成法與管弦樂編制原理 " ,對後世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仍是研究管弦樂法者必讀的書籍。
1845 年白遼士前往維也納、布拉格以及布達佩斯等地演奏,受到了熱烈的歡迎。1847 年訪問俄國時同樣載譽而歸。同年他又渡海到英國,原本倫敦有個歌劇院打算和他簽約,請其出任指揮一職,不料沒多久歌劇院卻因經營不善而關門,白遼士只好在倫敦舉行幾場音樂會後於 1848 年返回法國。
1852 年白遼士再度赴英,至 1855 年間他擔任了新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
1855 年李斯特在威瑪舉辦了一個白遼士音樂節,白遼士親自參加這項盛典。
1856 年白遼士並獲選為威瑪音樂學會會員,從這一年至 1858 年間,白遼士也致力於歌劇 " 特洛依人 " 的創作,這是一部龐大的五幕歌劇,完整演出需要六個多鐘頭時間,所以白遼士將它分成上、下兩部,以應付實際演出。
1863 年 " 特洛依人 " 下半部獲得初演的機會,一共演出了 22 場,但白遼士卻病倒了,當友人向他提到觀賞的人愈來愈多時,白遼士哀傷地回答說:「不錯,他們是來了,但我卻要走了」。
白遼士晚年過得頗為孤寂,史蜜遜在 1854 年去世,白遼士再婚,但他的第二任妻子蕾西兒也於 1862 年過世,而更令白遼士傷心的是他與史蜜遜所生的愛子路易士又在 1867 年先他而去。兒子去世後,白遼士的健康也大為衰退,於 1869 年 3 月 9 日去世。
白遼士對於音樂史的主要貢獻,除了前述關於管弦樂法的改革創新外,他在標題交響曲上的耕耘,促成了日後李斯特創造出「交響詩」,此外白遼士所首創的「固定樂念」,也啟發了華格納對於「主導動機」技巧的運用。另外,白遼士也結合音樂和文學。由於白遼士的父親非常熱愛文學、哲學,連帶的,也影響白遼士對經典文學的熱愛。像「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來自莎士比亞,「浮士德的天譴」來自歌德,而「哈洛德在義大利」則是來自詩人拜倫,至於他最重要的一齣歌劇「特洛伊人」,則是希臘神話「木馬屠城記」的構想,根據文學家魏吉爾的筆下所描述的作品為藍本。一部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和白遼士奔放不羈的音樂創作結合起來,造就一部又一部的經典音樂。
華格納一向自視甚高,但是他對白遼士也是相當佩服。華格納曾經說:「白遼士對世界的貢獻,不僅在音樂方面,他的散文和自傳,更肯定了他在文學方面上過人的才華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無論文字或者音樂,白遼士自始自終都將音樂與文學融合。這位一流的戲劇音樂家,在旋律及文字之間,總不斷注入那時而強勁有力、時而出人意表、非人間所能聽到的纖細或嬌柔美妙,為浪漫主義的洪流注入令人澎湃鼓舞的生命力。」一直到現在,白遼士的作品被演出的機會可以說有增無減,從這裡絕對可以看得出來,白遼士是一位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曲家,怪不得文學家修菲爾‧高提爾在「浪漫主義」一書中,會將作曲家白遼士、文學家雨果、畫家德拉克瓦這三個人,並列為三位最偉大的法國浪漫主義者!
1803
12/11日, 於法國的 Grenoble出生。
1814
愛上同鄉的一個十八女孩 - 愛史蒂爾, 當時他才十二歲, 但初戀不久就失敗了。
1827
愛上愛爾蘭劇團女主角 - 亨利特,絲蜜西遜, 由此而引起寫作[幻想交響曲]的靈感。創作[宗教法官]。
創作[幻想交響曲], 經修正後, 在1830年四月才算完成。
1830
12/5日, [幻想交響曲]在巴黎音樂院首演, 白遼士親自指揮。 對絲蜜西遜失戀, 但不久即移情女鋼琴家毛克。
七月, 他以[薩爾達那巴爾]的最後一曲, 得到羅馬大獎, 並準備到羅馬留學。
1833
十月在英國大使館與過去女友亨利特, 絲蜜西遜結婚。
1834
完成[哈羅德在義大利]交響曲, 並在11/23日於巴黎音樂院舉行首演。
1838
寫作歌劇[Benvenuto Cellini]序曲(OP#23),並在巴黎舉行首演, 將此曲獻給樂高弗(Ernest Legouve)由於他曾借給作者兩千法朗, 而使此一創作成為可能。
1839
完成[羅密歐與茱麗葉]交響曲, 並將此曲獻給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以感謝他往日相助之恩,(帕格妮妮在1840年去世, 未能聽過此曲)。
1842
在作品巔峰之後, 開始遊歷法國, 德國, 俄國, 英國, 以及波西米亞, 匈牙利, 奧地利等國, 作長期旅行演奏生活。
1844
2/3日將[羅馬狂歡節]序曲, 題獻給賀亨索倫王子(Hohenzoller-hechingen), 並在巴黎首演, 親自指揮。
1846
完成[浮士德的天譴]樂器部分。
1847
訪問俄羅斯, 在聖彼得堡, 莫斯科等地演奏, 博得好評。
1848
七月載譽歸國, 但他的雙親不幸先後去世令他悲痛萬分。
1849
完成謝恩讚美歌。
1850
創辦愛樂樂團並擔任指揮。
1851
應邀前往倫敦, 擔任新興愛樂樂團指揮職務。
1852
在倫敦指揮新興愛越協會交響樂團演奏六場, 3/20日, 歌劇[班維奴多材力尼]在威馬上演, 伯斯特指揮。
1853
6/25日前往倫敦, 在高文花園劇院上演[班維奴多材力尼]結果慘敗。
1854
三月,妻子亨利特,絲蜜西遜去世。
1855
前往羅馬參加白遼士音樂節。在威馬訪問李斯特。再度指揮倫敦新興愛樂協會交響樂團。
1856
訪問威瑪與巴頓, 巴頓開始爲[特洛伊人]譜曲。
1858
完成[特洛伊人], 但上演遭到非難。
1860
與華格納發生爭執; 著手[貝雅翠絲與班奈狄克]。
1861
巴黎歌劇院收買[特洛伊人], 但未上演。
1862
續絃又告死亡。
1867
其子路易夭折, 這時67歲的白遼士漸入孤零殘年。
1869
3/8日晨, 在巴黎逝世。
優秀作品
羅馬狂歡節序曲 (Le Carnaval Romain, Op.9)
海賊 Le Corsaire Op.21 - Overture
幻想交響曲交響曲 (Symphonie Fantastique: Episode de la vie d'une artiste, Op.14)
1. Reveries and Passions 2. Un ball 3. 3.Scène aux champs 4. Marche au supplice 5.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
哈洛德在義大利交響曲 (Harold In Italy, Op.16)
2. Allegretto 3. Serenade
浮士德之毀滅 (La Damnation de Faust, Op.24)
Fugue on the theme of the song of Brander (Amen Fugue)
Ballet des Sylphes
Marche de Rakoczi (Marche Hongroise)
現代管弦樂學之父, 交響詩人
1803 年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柯聖安德列,父親是一位醫生,家境不錯,但是對於音樂卻沒什麼特別偏好,然而白遼土從小就顯示出對音樂的喜愛。不到十二歲白遼士就自行摸索學會了吹奏長笛,也學習了一些和聲方面的知識,後來他又學會了彈吉他,不過白遼士倒是沒有學過鋼琴,而且終其一生,他也不會彈奏鋼琴。直到現在,音樂學者還是把白遼士當成是一件罕見的個例,像他根本連演奏樂器的技巧都未曾正式學過,會的只是一些吉他的簡單和弦,和一些長笛的簡單技巧而已,年輕時的白遼士能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發展成一位大作曲家,實屬不易。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白遼士對音樂的感受確實是很敏感的,也因此他能在薄弱的音樂基礎上,創作出不朽的樂曲。
白遼士從 13 歲左右開始嘗試作曲,他的一些作品曾在幾位業餘音樂家協助下得到演出機會,白遼士這時已顯示出想要成為作曲家的強烈企圖。但雙親卻堅持他一定要繼承衣缽,以行醫為業,所以在白遼士 17 歲時他們便將白遼士送到巴黎學醫。
白遼士對醫學沒有絲毫興趣,沒多久便逃離學校改學音樂。後來雖被父親送回了醫學院,可是他的心思還是放在音樂上,課後閒暇仍不斷研究貝多芬及葛路克的作品,並向一位名叫傑若諾的老師學習音樂。
1823 年白遼士開始追隨雷殊爾學習作曲,雷殊爾是當時頗為著名的作曲家,他看出白遼士具有作曲天份,所以對白遼士傾囊相授,而白遼士則一面學音樂,一面仍繼續他在醫學院的課程。1824 年白遼士獲得醫學士學位,但畢業後並未依父母親的期望從醫,反而更加致力於音樂研究,雖然他的父親對此大為不滿,但白遼士依舊堅持自己的決定。
為了急於向父親證明自己能成為作曲家,白遼士向朋友借錢,1825 年 7 月將他新完成的一首彌撒曲在聖盧赫大教堂中發表,卻因此欠下了可觀的債務。1826 年白遼士角逐羅馬大獎,初選時即遭淘汰,這時他的父親警告他,若是再繼續不務正業,便要停掉他的生活費,但白遼士仍不為所動,父親只好勉強同意他進入音樂院就讀。
白遼士在音樂院期間,父親按月寄生活費給他,不過他仍然需要省吃儉用以便償還債務。後來他的父親替他還了欠債,但也不再供應他生活費,白遼士於是到歌劇院中兼差當合唱團員,勉強維持生活。
1827 年白遼士再度角逐羅馬大獎又告失敗。但卻意外在欣賞莎士比亞戲劇表演時看到參與演出的愛爾蘭女演員史蜜遜,白遼士對史蜜遜大為傾心,想盡辦法認識她,但史蜜遜對白遼士的熱情卻沒有任何回應。
1828 年白遼士三度競爭羅馬大獎,結果得到了第二獎,雖然未獲首獎,但已證明他作曲的能力,作品也得到了演出機會。1830 年白遼士以清唱劇 " 沙達納巴之死 " 終於獲得羅馬大獎的首獎。獲得首獎使白遼士得以到羅馬留學,然而這一趟羅馬之旅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白遼士對於羅馬音樂院的刻板生活也覺得厭倦,所以他提早了半年便先行返回法國。
1830 年白遼士完成了他最著名的 ' 幻想交響曲 "。他僅花了三個的月時間便寫出這首傑作,並於同年 12 月 5 日在巴黎首演,李斯特也是聽眾之一,兩人因此結識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李斯特更將幻想交響曲改編成鋼琴曲,使白遼士的聲譽得以傳至德國。
白遼士於 1832 年從羅馬回到巴黎,當時史蜜遜也正好在巴黎登台,白遼士再一次地對她展開熱烈的追求,史蜜遜是一個情緒難以捉摸、脾氣又暴燥的女人,她讓白遼士嚐盡了忽冷忽熱、時而快樂時而苦惱的滋味。可是史蜜遜愈是如此,白遼士愈想得到她,而當他倆論及婚嫁時,雙方的家長都表示了反對的意見,白遼士的父親更在法院當眾撕毀他們的結婚申請書。
另一方面,史蜜遜也因不慎從馬車上摔下傷及腿部而失業,不過這些阻礙都沒能改變白遼士的心意,他們終於在 1833 年 10 月於巴黎的英國大使館完成了婚禮。婚後白遼士的家庭經濟相當拮据,他與史蜜遜的婚姻生活也不美滿。幸好並沒有因此影響到白遼士的創作靈感,新作品仍不斷在他的筆下譜出。
從白遼士對妻子史密遜的寬容這一點來看,實在不像白遼士的個性,因為白遼士是公認個性怪異的人,我們幾乎可以用狂傲自大來形容他。當他在巴黎音樂院的時候,總是和當時的校長凱魯碧尼針鋒相對,凱魯碧尼非常看不起這個學生,還經常批評白遼士的作品沒水準;同樣的,白遼士也經常嘲笑凱魯碧尼的作品。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白遼士的狂傲不拘。有一次,韋伯的歌劇「魔彈射手」在巴黎上演,演出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聽到有人站起來大聲的對樂團叫嚷著:「那裡不能用兩支長笛,應該用兩支短笛才對,聽到沒有,要用兩支短笛!唉!真是一群笨蛋!」罵完後,他又大搖大擺的坐回原位。那個人正是白遼士。
白遼士自視甚高。也因此他在法國相當沒有人緣,很多人都討厭他,連帶的,他的音樂在法國也受不到重視,甚至還有人畫了一幅誇張的漫畫嘲笑白遼士,形容他的交響曲是所謂的大砲交響曲。
不過,白遼士的天才,終究還是有人懂得欣賞,而這些人,大都是法國以外的外國人,像是華格納、李斯特、帕格尼尼等等。另外,他在歐洲各地,像俄國、英國等地發表作品,都引起非常廣大的迴響,造成轟動。
1834 年他完成了附有中提琴助奏的交響曲 " 哈洛德在義大利 ",此曲首演後帕格尼尼親自到舞台向白遼士致意,並宣稱白遼士是惟一一位使貝多芬復生的人,帕格尼尼還送了兩萬法朗給白遼士,使他貧困的生活獲得了一些紆解。而為了報答帕格尼尼的鼓勵與贈金,白遼士於 1839 年寫了戲劇交響曲 " 羅蜜歐與茱麗葉 " 回贈給帕格尼尼。
1842 年白遼士到德國舉行巡迴演奏會,演奏會相當成功,此行白遼士也結識了華格納及舒曼等人,他們給予白遼士很多協助。1844 年白遼士返國後著手寫了 " 近代樂器編 成法與管弦樂編制原理 " ,對後世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仍是研究管弦樂法者必讀的書籍。
1845 年白遼士前往維也納、布拉格以及布達佩斯等地演奏,受到了熱烈的歡迎。1847 年訪問俄國時同樣載譽而歸。同年他又渡海到英國,原本倫敦有個歌劇院打算和他簽約,請其出任指揮一職,不料沒多久歌劇院卻因經營不善而關門,白遼士只好在倫敦舉行幾場音樂會後於 1848 年返回法國。
1852 年白遼士再度赴英,至 1855 年間他擔任了新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
1855 年李斯特在威瑪舉辦了一個白遼士音樂節,白遼士親自參加這項盛典。
1856 年白遼士並獲選為威瑪音樂學會會員,從這一年至 1858 年間,白遼士也致力於歌劇 " 特洛依人 " 的創作,這是一部龐大的五幕歌劇,完整演出需要六個多鐘頭時間,所以白遼士將它分成上、下兩部,以應付實際演出。
1863 年 " 特洛依人 " 下半部獲得初演的機會,一共演出了 22 場,但白遼士卻病倒了,當友人向他提到觀賞的人愈來愈多時,白遼士哀傷地回答說:「不錯,他們是來了,但我卻要走了」。
白遼士晚年過得頗為孤寂,史蜜遜在 1854 年去世,白遼士再婚,但他的第二任妻子蕾西兒也於 1862 年過世,而更令白遼士傷心的是他與史蜜遜所生的愛子路易士又在 1867 年先他而去。兒子去世後,白遼士的健康也大為衰退,於 1869 年 3 月 9 日去世。
白遼士對於音樂史的主要貢獻,除了前述關於管弦樂法的改革創新外,他在標題交響曲上的耕耘,促成了日後李斯特創造出「交響詩」,此外白遼士所首創的「固定樂念」,也啟發了華格納對於「主導動機」技巧的運用。另外,白遼士也結合音樂和文學。由於白遼士的父親非常熱愛文學、哲學,連帶的,也影響白遼士對經典文學的熱愛。像「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來自莎士比亞,「浮士德的天譴」來自歌德,而「哈洛德在義大利」則是來自詩人拜倫,至於他最重要的一齣歌劇「特洛伊人」,則是希臘神話「木馬屠城記」的構想,根據文學家魏吉爾的筆下所描述的作品為藍本。一部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和白遼士奔放不羈的音樂創作結合起來,造就一部又一部的經典音樂。
華格納一向自視甚高,但是他對白遼士也是相當佩服。華格納曾經說:「白遼士對世界的貢獻,不僅在音樂方面,他的散文和自傳,更肯定了他在文學方面上過人的才華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無論文字或者音樂,白遼士自始自終都將音樂與文學融合。這位一流的戲劇音樂家,在旋律及文字之間,總不斷注入那時而強勁有力、時而出人意表、非人間所能聽到的纖細或嬌柔美妙,為浪漫主義的洪流注入令人澎湃鼓舞的生命力。」一直到現在,白遼士的作品被演出的機會可以說有增無減,從這裡絕對可以看得出來,白遼士是一位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曲家,怪不得文學家修菲爾‧高提爾在「浪漫主義」一書中,會將作曲家白遼士、文學家雨果、畫家德拉克瓦這三個人,並列為三位最偉大的法國浪漫主義者!
1803
12/11日, 於法國的 Grenoble出生。
1814
愛上同鄉的一個十八女孩 - 愛史蒂爾, 當時他才十二歲, 但初戀不久就失敗了。
1827
愛上愛爾蘭劇團女主角 - 亨利特,絲蜜西遜, 由此而引起寫作[幻想交響曲]的靈感。創作[宗教法官]。
創作[幻想交響曲], 經修正後, 在1830年四月才算完成。
1830
12/5日, [幻想交響曲]在巴黎音樂院首演, 白遼士親自指揮。 對絲蜜西遜失戀, 但不久即移情女鋼琴家毛克。
七月, 他以[薩爾達那巴爾]的最後一曲, 得到羅馬大獎, 並準備到羅馬留學。
1833
十月在英國大使館與過去女友亨利特, 絲蜜西遜結婚。
1834
完成[哈羅德在義大利]交響曲, 並在11/23日於巴黎音樂院舉行首演。
1838
寫作歌劇[Benvenuto Cellini]序曲(OP#23),並在巴黎舉行首演, 將此曲獻給樂高弗(Ernest Legouve)由於他曾借給作者兩千法朗, 而使此一創作成為可能。
1839
完成[羅密歐與茱麗葉]交響曲, 並將此曲獻給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以感謝他往日相助之恩,(帕格妮妮在1840年去世, 未能聽過此曲)。
1842
在作品巔峰之後, 開始遊歷法國, 德國, 俄國, 英國, 以及波西米亞, 匈牙利, 奧地利等國, 作長期旅行演奏生活。
1844
2/3日將[羅馬狂歡節]序曲, 題獻給賀亨索倫王子(Hohenzoller-hechingen), 並在巴黎首演, 親自指揮。
1846
完成[浮士德的天譴]樂器部分。
1847
訪問俄羅斯, 在聖彼得堡, 莫斯科等地演奏, 博得好評。
1848
七月載譽歸國, 但他的雙親不幸先後去世令他悲痛萬分。
1849
完成謝恩讚美歌。
1850
創辦愛樂樂團並擔任指揮。
1851
應邀前往倫敦, 擔任新興愛樂樂團指揮職務。
1852
在倫敦指揮新興愛越協會交響樂團演奏六場, 3/20日, 歌劇[班維奴多材力尼]在威馬上演, 伯斯特指揮。
1853
6/25日前往倫敦, 在高文花園劇院上演[班維奴多材力尼]結果慘敗。
1854
三月,妻子亨利特,絲蜜西遜去世。
1855
前往羅馬參加白遼士音樂節。在威馬訪問李斯特。再度指揮倫敦新興愛樂協會交響樂團。
1856
訪問威瑪與巴頓, 巴頓開始爲[特洛伊人]譜曲。
1858
完成[特洛伊人], 但上演遭到非難。
1860
與華格納發生爭執; 著手[貝雅翠絲與班奈狄克]。
1861
巴黎歌劇院收買[特洛伊人], 但未上演。
1862
續絃又告死亡。
1867
其子路易夭折, 這時67歲的白遼士漸入孤零殘年。
1869
3/8日晨, 在巴黎逝世。
優秀作品
羅馬狂歡節序曲 (Le Carnaval Romain, Op.9)
海賊 Le Corsaire Op.21 - Overture
幻想交響曲交響曲 (Symphonie Fantastique: Episode de la vie d'une artiste, Op.14)
1. Reveries and Passions 2. Un ball 3. 3.Scène aux champs 4. Marche au supplice 5.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
哈洛德在義大利交響曲 (Harold In Italy, Op.16)
2. Allegretto 3. Serenade
浮士德之毀滅 (La Damnation de Faust, Op.24)
Fugue on the theme of the song of Brander (Amen Fugue)
Ballet des Sylphes
Marche de Rakoczi (Marche Hongroise)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奧地利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奧地利
歌曲之王
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李希典塔爾村莊,他的父親是農民出生的小學老師,後來開創了一所私立小學,親任校長,母親是廚師,由於生活貧困,父母所生的14個孩子,只養大了五個。舒伯特所受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舒伯特小時候由父親教他小提琴,大哥教他鋼琴,十一歲進入皇家學院 ( Imperial College , Konvikt )攻讀音樂,住進神學院宿舍,並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今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高音部隊員,直到十六歲因變聲不能再演唱童聲高音才離開 。期間,前往薩里耶利 ( Antonio Salieri ) 門下接受三年正規的作曲課程,所有的音樂知識幾乎全賴自己的摸索與努力。 同時他在他父親的學校裡擔任助教師,此期間的創作如 F 大調彌撒曲、魔王、野玫瑰…等。他早年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經常為家中和友朋之間的演奏,譜寫歌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曲。並在學校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還為這個樂團寫作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一八一三年﹞。1812年以作品1的名義出版「魔王」一曲時,已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的樂曲。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九日,舒伯特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麗卿》譜曲,有人認為這是德國藝術歌曲的濫觴,此說雖不見得壇精確,但這首歌卻打開了舒伯特創作靈感的閘門。一八一五年,舒伯特就創作了一百四十首砍曲。在他短暫的一生﹝三十一年﹞當中,一共創作了六百多首歌曲,所以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一群關心他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些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極力推廣他的音樂。雖然他作品數量頗豐,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 ( 十六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並沒有任何經濟支援。經過朋友幫忙,他在 1818 與 1824 年,受聘於匈牙利 Esterhazy 公爵,擔任公爵女兒們的家庭教師。不過,他還是喜歡隨興的生活,對於社會地位、貴族生活全不感興趣。每回只要拿到錢便呼朋引伴到咖啡廳取樂,等錢花光了再由朋友接濟他。在這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他有時甚至將樂曲譜寫在帳單背面。
對於文學、詩歌,舒伯特一向易感,使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他寫了超過六百首藝術歌曲,他會用同一首詩作,譜寫不同曲調的曲子,有些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甚至超過六次以上。他在音樂與文字間找到一個讓兩者安適而不扞格的情境,使兩者能在表達某種情境狀態時發揮到最大,他一向與世無爭,所以也不想讓音樂與文字間分出從屬,就如你無法硬是要區分在詮釋舒伯特的歌曲時,歌者和鋼琴伴奏誰比誰重要,鋼琴往往是外塑情境的描摩,人聲就變成心理狀態的獨白。
舒伯特終其三十一個年頭的生命,除了少數外出旅行的機會,他的足跡始終都徘徊流連在這個城市的無數角落,在他身前維也納對他瞭解不多,即使死後很長一段時間,維也納也都沒有給這位天才應有的尊敬與重視,他的作品雖不僅限於歌曲﹝他尚有九首交響曲、十部歌劇、多首管弦樂曲以及宗教音樂,更有為數眾多的室內樂與鋼琴奏鳴曲等等﹞,但其作品都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無不具有天使般優美純潔的旋律,這也是使他能夠在音樂史上躋身最偉大的作曲家行列的原因。
1827年在貝多芬臨終病榻上,年輕的舒伯特哀傷的與其道別,隔年1828 年11月19日,舒伯特去世於維也納遺體便葬在他最尊崇的貝多芬墓旁,享年三十一歲。
1797
1/31日下午1:30於維也納出生, 父親 Franz Theodor Schubert是當地小學校長。 2/1日在 Liechtehal受洗。
1802
在家裡開始接受初等教育。
1803
正式進入學校就讀, 成績優秀常獲全班之冠。
1805
開始隨父親學習小提琴, 此後曾跟隨 Michael Holzer 學習鋼琴, 風琴和作曲。
1808
10/1日進入皇家教會學校讀書, 與 Josef Von Spaun交友, 此後親密的友誼保持終身。
1809
Spaun畢業離開教會學校。
1810
完成最初的作品鋼琴變奏曲和幻想曲。
1811
Spaun移居維也納。 此時他全心作曲導致學業退步, 被罰禁止出入父親的家門。
1812
母親 Elisabeth Schubert 因換傷寒去世。因母親去世和父親和解。 六月跟隨 Wenzel Ruzicka學習對位法。
1813
17歲, 4/25日父親再婚。
八月於教會學校畢業, 回父親的家, 秋天進入聖安娜師範學校就讀 Training, School for Elemen- Tary Teachers in the Anwagasse, 10/28日完成D大調第一交響曲。
1814
認識了詩人Johann Mayrhofer, 秋天入父親的小學教書。
1816
四月申請入萊巴哈學校 (Laibach)。 對教學不感興趣, 6/16日作品清唱曲, 首次活得作品的報酬。
1817
與大歌唱家 Johann Michael Voge開始往來, 以後成為舒伯特音樂最有力的支援者。
秋天厭倦教書生活, 於是從父親的學校獲得一年的休假。
1818
夏天, 擔任匈牙利貴族 Count Johann Esterhazy伯爵家中的音樂教師, 前往Zseliz地方的別墅於11月回到維也納。
因不願意回學校當教師, 曾被父親斥責, 寄居朋友 Franz Von Schober家裡, 從此開始寄居友人家的流浪生活。
1819
春天搬到麥魯霍法的家。
1921
早春, 結束和麥魯獲法的兩年同居生活, 再度回去 Schober家寄居。
以[魔王]為作品第一號開始出版。
七月與朋友們一起去阿真堡。
九月與 Schober一起去聖比爾登。
1822
再度和父親和解。
開始作[未完成交響曲], 並以作品第十號變奏曲去拜訪貝多芬。
1823
夏天與Johann Michael Voge一起前往奧地利北部旅行演奏, 九月中旬回維也納, 居住於羅帚父親家, 被推薦為格拉絃音樂協會榮譽會員。
韋伯第二次來維也納, 由於對他在10/25日初演的歌劇 Euryanthe下了正直的評語, 結果兩人開始交惡。
1824
五月起第二次當 Count Johann Esterhazy家的音樂教師, 往Zseliz。
5/7日, 老師沙利厄里以75高齡去世, 同月再度和 Voge一起以維也納為起點, 往奧地利北部地方旅行。
十月, 送Voge去義大利後, 獨自回到維也納, 舒伯特一居於卡爾教堂旁, 許文特家隔壁的[月光莊]。
1826
因宮廷劇團缺乏指揮, 於是提出申請。
1827
申請被駁回。
二月. Anton Schindle將許多舒伯特的作品介紹給臥病的貝多芬。
3/26日, 貝多芬去世, 心中十分悲傷。
六月, 被推薦為維也納愛月協會的幹部會員, 9/2日受 Marie Pachler夫人邀請, 離開維也納前往克拉茲。
9/20日回到維也納。
1828
3/26日, 演奏會發表自己的作品, 9/1日離開 Schober家, 移居於哥哥 Ferd-inand Schubert家。
十月初旬和哥哥一起去艾森市 Eisenstadt參觀海頓的墳墓。
10/31日再紅十字餐廳吃魚時感到噁心, 這是他最後一次進餐。
11/3日在赫那斯哥教堂聽哥非迪南的安魂曲, 這是他最後一次聽音樂會。 病情加重, 不得不再躺在床上。
11/4日曾經勉強向 Simon Schter學習對位法, 可是此次為他最後一次的上課。
11/16日經診斷為傷寒。
11/19日下午三時逝世。
11/21日埋葬於威靈 Wahring墓地, 在貝多芬旁邊不遠的地方。
作品
鋼琴
降E大調鋼琴奏名曲 Op. 122, D.568
Piano Sonata in Eb, D.568, Op.122
1.Allegro moderato
2.Andante molto
3.Menuetto
4.Allegro moderato
D568,
Op. 122
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A, D.664, Op.120 (No.13)
Piano Sonata in A, D.664, Op.120
1.Allegro moderato
2.Andante
3.Allegro
D.664, Op.120
鋼琴奏鳴曲 Op.42, D.845
Piano Sonata in A-, Op.42, D.845
1.Moderato
2.Andante
3.Scherzo
4.Rondo
D. 845
Op.42
鋼琴奏鳴曲
D.558,
D.959,
D.960
鋼琴即興曲
Four Impromptus
No.1 in C-
No.2 in Eb
No.3 in Gb
No.4 in Ab
D.899,
Op.90
No.1 in F-
No.2 in Ab
No.3 in Bb
No.4 in F-
D.935, Op.142
鱒魚 Die Forelle (The Trout)
Op.32
D.550
室內樂
鋼琴五重奏 - 鱒魚
Piano quinter in A
1. 主題與變奏
Theme and Variations: Andante. Allegretto
2. Finale. Allegro giusto
D.667
大提琴奏鳴曲
Sonata for Arpeggione and Piano 'Arpeggione'
D.821
弦樂四重奏《羅莎蒙》
String Quartet in A-, 'Rosamunde'
1.Allegro ma non troppo
2.Andante
3.Menuetto: Allegretto
4.Allegro moderato
D.804
四重奏斷章
String Quartet in C- 'Quartett-Satz'
1.Allegro assai
2.Andante (Unfinished)
D.703
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
String Quartet in D- 'Der Tod und das Mädchen' (Death and the Maiden),
1.Allegro
2.Andante con moto
D.810
交響樂
交響曲第五號
Symphony No.5 in B flat
1. Allego
2. Andante con moto
3. Menuetto: Allegro molto- Trio
4. Allegro vivace
D.485
交響曲第八號 - 未完成
Symphony No.8 in b min
1. Allegro moderato
2. Andante con moto
3. Allegro
D.759
交響曲第九號 - 偉大
Symphony No.9 in C
1. Andante-Allegro ma non troppo
2. Andante con moto
3. Scherzo: allegro vivace
4. Finale: allegro vivace
D.944
其 他
聖母頌 Ave Maria
D.839,
Op.52
魔王 (Erlkönig. in F-, Op.1 D.328)
D.328,
OP.1
音樂頌 (An die Musik, D.547)
D.547
無盡的愛情 (Rastlose Liebe, Op.5 No.1 D.138 )
D.138,
OP.5
天鵝之歌 Schwanengesang
1.Liebesbotschaft
2.Kriegers Ahnung
D.957
3.Frühlingssehnsucht
4.Ständchen
5.Aufenthalt
6.In der Ferne
7.Abschied
8.Der Atlas
9.Ihr Bild & 3.Frühlingssehnsucht
10.Das Fishermädchen
11.Die Stadt
12.Am Meer
13.Der Doppelgänger
14.Die Taubenpost
冬之旅 Winterreise
1. Gute Nacht
2. Die Wetterfahne
D.911
3. Gefrorene Tränen
4. Erstarrung
5. Der Lindenbaum
6. Wasserflut
7. Auf dem flusse
8. Rückblick
9. Irrlicht
10. Rast
11. Frühlingstraum
12. Einsamkeit
13. Die Post
14. Der greise Kopf
15. Die Krähe
16. Letzte Hoffnung
17. Im Dorge
18. Der stürmische Morgen
19. Täuschung
20. Der Wegweiser
21. Das Wirtshaus
22. Mut
23. Die Nebensonnen
24. Der Leiermann
美麗的磨坊少女
Die schöne Müllerin
1.Das Wandern
2.Das Müller und der Bach
3..Der Jäger und Die boss Farbe
4.Wohin
5.Ungedul
Op.25
D.795
歌曲之王
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李希典塔爾村莊,他的父親是農民出生的小學老師,後來開創了一所私立小學,親任校長,母親是廚師,由於生活貧困,父母所生的14個孩子,只養大了五個。舒伯特所受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舒伯特小時候由父親教他小提琴,大哥教他鋼琴,十一歲進入皇家學院 ( Imperial College , Konvikt )攻讀音樂,住進神學院宿舍,並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今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高音部隊員,直到十六歲因變聲不能再演唱童聲高音才離開 。期間,前往薩里耶利 ( Antonio Salieri ) 門下接受三年正規的作曲課程,所有的音樂知識幾乎全賴自己的摸索與努力。 同時他在他父親的學校裡擔任助教師,此期間的創作如 F 大調彌撒曲、魔王、野玫瑰…等。他早年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經常為家中和友朋之間的演奏,譜寫歌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曲。並在學校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還為這個樂團寫作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一八一三年﹞。1812年以作品1的名義出版「魔王」一曲時,已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的樂曲。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九日,舒伯特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麗卿》譜曲,有人認為這是德國藝術歌曲的濫觴,此說雖不見得壇精確,但這首歌卻打開了舒伯特創作靈感的閘門。一八一五年,舒伯特就創作了一百四十首砍曲。在他短暫的一生﹝三十一年﹞當中,一共創作了六百多首歌曲,所以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一群關心他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些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極力推廣他的音樂。雖然他作品數量頗豐,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 ( 十六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並沒有任何經濟支援。經過朋友幫忙,他在 1818 與 1824 年,受聘於匈牙利 Esterhazy 公爵,擔任公爵女兒們的家庭教師。不過,他還是喜歡隨興的生活,對於社會地位、貴族生活全不感興趣。每回只要拿到錢便呼朋引伴到咖啡廳取樂,等錢花光了再由朋友接濟他。在這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他有時甚至將樂曲譜寫在帳單背面。
對於文學、詩歌,舒伯特一向易感,使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他寫了超過六百首藝術歌曲,他會用同一首詩作,譜寫不同曲調的曲子,有些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甚至超過六次以上。他在音樂與文字間找到一個讓兩者安適而不扞格的情境,使兩者能在表達某種情境狀態時發揮到最大,他一向與世無爭,所以也不想讓音樂與文字間分出從屬,就如你無法硬是要區分在詮釋舒伯特的歌曲時,歌者和鋼琴伴奏誰比誰重要,鋼琴往往是外塑情境的描摩,人聲就變成心理狀態的獨白。
舒伯特終其三十一個年頭的生命,除了少數外出旅行的機會,他的足跡始終都徘徊流連在這個城市的無數角落,在他身前維也納對他瞭解不多,即使死後很長一段時間,維也納也都沒有給這位天才應有的尊敬與重視,他的作品雖不僅限於歌曲﹝他尚有九首交響曲、十部歌劇、多首管弦樂曲以及宗教音樂,更有為數眾多的室內樂與鋼琴奏鳴曲等等﹞,但其作品都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無不具有天使般優美純潔的旋律,這也是使他能夠在音樂史上躋身最偉大的作曲家行列的原因。
1827年在貝多芬臨終病榻上,年輕的舒伯特哀傷的與其道別,隔年1828 年11月19日,舒伯特去世於維也納遺體便葬在他最尊崇的貝多芬墓旁,享年三十一歲。
1797
1/31日下午1:30於維也納出生, 父親 Franz Theodor Schubert是當地小學校長。 2/1日在 Liechtehal受洗。
1802
在家裡開始接受初等教育。
1803
正式進入學校就讀, 成績優秀常獲全班之冠。
1805
開始隨父親學習小提琴, 此後曾跟隨 Michael Holzer 學習鋼琴, 風琴和作曲。
1808
10/1日進入皇家教會學校讀書, 與 Josef Von Spaun交友, 此後親密的友誼保持終身。
1809
Spaun畢業離開教會學校。
1810
完成最初的作品鋼琴變奏曲和幻想曲。
1811
Spaun移居維也納。 此時他全心作曲導致學業退步, 被罰禁止出入父親的家門。
1812
母親 Elisabeth Schubert 因換傷寒去世。因母親去世和父親和解。 六月跟隨 Wenzel Ruzicka學習對位法。
1813
17歲, 4/25日父親再婚。
八月於教會學校畢業, 回父親的家, 秋天進入聖安娜師範學校就讀 Training, School for Elemen- Tary Teachers in the Anwagasse, 10/28日完成D大調第一交響曲。
1814
認識了詩人Johann Mayrhofer, 秋天入父親的小學教書。
1816
四月申請入萊巴哈學校 (Laibach)。 對教學不感興趣, 6/16日作品清唱曲, 首次活得作品的報酬。
1817
與大歌唱家 Johann Michael Voge開始往來, 以後成為舒伯特音樂最有力的支援者。
秋天厭倦教書生活, 於是從父親的學校獲得一年的休假。
1818
夏天, 擔任匈牙利貴族 Count Johann Esterhazy伯爵家中的音樂教師, 前往Zseliz地方的別墅於11月回到維也納。
因不願意回學校當教師, 曾被父親斥責, 寄居朋友 Franz Von Schober家裡, 從此開始寄居友人家的流浪生活。
1819
春天搬到麥魯霍法的家。
1921
早春, 結束和麥魯獲法的兩年同居生活, 再度回去 Schober家寄居。
以[魔王]為作品第一號開始出版。
七月與朋友們一起去阿真堡。
九月與 Schober一起去聖比爾登。
1822
再度和父親和解。
開始作[未完成交響曲], 並以作品第十號變奏曲去拜訪貝多芬。
1823
夏天與Johann Michael Voge一起前往奧地利北部旅行演奏, 九月中旬回維也納, 居住於羅帚父親家, 被推薦為格拉絃音樂協會榮譽會員。
韋伯第二次來維也納, 由於對他在10/25日初演的歌劇 Euryanthe下了正直的評語, 結果兩人開始交惡。
1824
五月起第二次當 Count Johann Esterhazy家的音樂教師, 往Zseliz。
5/7日, 老師沙利厄里以75高齡去世, 同月再度和 Voge一起以維也納為起點, 往奧地利北部地方旅行。
十月, 送Voge去義大利後, 獨自回到維也納, 舒伯特一居於卡爾教堂旁, 許文特家隔壁的[月光莊]。
1826
因宮廷劇團缺乏指揮, 於是提出申請。
1827
申請被駁回。
二月. Anton Schindle將許多舒伯特的作品介紹給臥病的貝多芬。
3/26日, 貝多芬去世, 心中十分悲傷。
六月, 被推薦為維也納愛月協會的幹部會員, 9/2日受 Marie Pachler夫人邀請, 離開維也納前往克拉茲。
9/20日回到維也納。
1828
3/26日, 演奏會發表自己的作品, 9/1日離開 Schober家, 移居於哥哥 Ferd-inand Schubert家。
十月初旬和哥哥一起去艾森市 Eisenstadt參觀海頓的墳墓。
10/31日再紅十字餐廳吃魚時感到噁心, 這是他最後一次進餐。
11/3日在赫那斯哥教堂聽哥非迪南的安魂曲, 這是他最後一次聽音樂會。 病情加重, 不得不再躺在床上。
11/4日曾經勉強向 Simon Schter學習對位法, 可是此次為他最後一次的上課。
11/16日經診斷為傷寒。
11/19日下午三時逝世。
11/21日埋葬於威靈 Wahring墓地, 在貝多芬旁邊不遠的地方。
作品
鋼琴
降E大調鋼琴奏名曲 Op. 122, D.568
Piano Sonata in Eb, D.568, Op.122
1.Allegro moderato
2.Andante molto
3.Menuetto
4.Allegro moderato
D568,
Op. 122
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A, D.664, Op.120 (No.13)
Piano Sonata in A, D.664, Op.120
1.Allegro moderato
2.Andante
3.Allegro
D.664, Op.120
鋼琴奏鳴曲 Op.42, D.845
Piano Sonata in A-, Op.42, D.845
1.Moderato
2.Andante
3.Scherzo
4.Rondo
D. 845
Op.42
鋼琴奏鳴曲
D.558,
D.959,
D.960
鋼琴即興曲
Four Impromptus
No.1 in C-
No.2 in Eb
No.3 in Gb
No.4 in Ab
D.899,
Op.90
No.1 in F-
No.2 in Ab
No.3 in Bb
No.4 in F-
D.935, Op.142
鱒魚 Die Forelle (The Trout)
Op.32
D.550
室內樂
鋼琴五重奏 - 鱒魚
Piano quinter in A
1. 主題與變奏
Theme and Variations: Andante. Allegretto
2. Finale. Allegro giusto
D.667
大提琴奏鳴曲
Sonata for Arpeggione and Piano 'Arpeggione'
D.821
弦樂四重奏《羅莎蒙》
String Quartet in A-, 'Rosamunde'
1.Allegro ma non troppo
2.Andante
3.Menuetto: Allegretto
4.Allegro moderato
D.804
四重奏斷章
String Quartet in C- 'Quartett-Satz'
1.Allegro assai
2.Andante (Unfinished)
D.703
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
String Quartet in D- 'Der Tod und das Mädchen' (Death and the Maiden),
1.Allegro
2.Andante con moto
D.810
交響樂
交響曲第五號
Symphony No.5 in B flat
1. Allego
2. Andante con moto
3. Menuetto: Allegro molto- Trio
4. Allegro vivace
D.485
交響曲第八號 - 未完成
Symphony No.8 in b min
1. Allegro moderato
2. Andante con moto
3. Allegro
D.759
交響曲第九號 - 偉大
Symphony No.9 in C
1. Andante-Allegro ma non troppo
2. Andante con moto
3. Scherzo: allegro vivace
4. Finale: allegro vivace
D.944
其 他
聖母頌 Ave Maria
D.839,
Op.52
魔王 (Erlkönig. in F-, Op.1 D.328)
D.328,
OP.1
音樂頌 (An die Musik, D.547)
D.547
無盡的愛情 (Rastlose Liebe, Op.5 No.1 D.138 )
D.138,
OP.5
天鵝之歌 Schwanengesang
1.Liebesbotschaft
2.Kriegers Ahnung
D.957
3.Frühlingssehnsucht
4.Ständchen
5.Aufenthalt
6.In der Ferne
7.Abschied
8.Der Atlas
9.Ihr Bild & 3.Frühlingssehnsucht
10.Das Fishermädchen
11.Die Stadt
12.Am Meer
13.Der Doppelgänger
14.Die Taubenpost
冬之旅 Winterreise
1. Gute Nacht
2. Die Wetterfahne
D.911
3. Gefrorene Tränen
4. Erstarrung
5. Der Lindenbaum
6. Wasserflut
7. Auf dem flusse
8. Rückblick
9. Irrlicht
10. Rast
11. Frühlingstraum
12. Einsamkeit
13. Die Post
14. Der greise Kopf
15. Die Krähe
16. Letzte Hoffnung
17. Im Dorge
18. Der stürmische Morgen
19. Täuschung
20. Der Wegweiser
21. Das Wirtshaus
22. Mut
23. Die Nebensonnen
24. Der Leiermann
美麗的磨坊少女
Die schöne Müllerin
1.Das Wandern
2.Das Müller und der Bach
3..Der Jäger und Die boss Farbe
4.Wohin
5.Ungedul
Op.25
D.795
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義大利
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義大利
喜歌劇大師
1792 年出生於義大利,是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 自幼家境清寒而被寄養於親戚家 , 早年隨父親學習小號 , 所受音樂教育不多 , 僅少年時代就讀於音樂學校數年,然天賦歌喉圓潤, 曾在男童唱詩班中擔任獨唱 。他十歲師事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跟馬太學對位。羅西尼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的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他所作的《塞維爾的理髮師》,集義大利諧劇的精華,它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
1816 年代表作 " 塞維利亞理髮師 " 在羅馬發表後轟動樂壇 , 使他一躍而成國際音樂界的大作曲家 . 1928 年 " 威廉泰爾 " 上演後 , 即使正處於事業顛峰期 , 他卻悄然隱退 , 並於往後的 30 年中潛心於宗教音樂 , 鋼琴曲 , 樂器曲及零星的歌曲。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道統,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他並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羅西尼寫了擱筆之作《威廉泰爾》,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並對大歌劇體裁的形成起到了推進作用。在羅西尼所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除《塞維爾的理髮師》和《威廉泰爾》外,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奧賽羅》、《摩西》等 。
羅西尼一生講究享受 , 名宮華廈 , 錦衣玉食 , 終日宴會不斷 , 是個十足的生活享樂主義者 . 他與董尼采第(Donizetti)和貝里尼(Bellini)三分十九世紀前半的義大利歌劇界,但他對其他兩位作曲家有如子姪(他的年紀最長);他熱愛美食、盛大的晚宴,「羅西尼嫩牛肉片(Tournedos Rossini)」以他為名。
1868 年去世 , 享年76歲。
優秀作品
絲質的樓梯 La scala di seta (farsa comica, 1808)
Overture
婚姻匯票 La cambiale di matrimonio (farsa comico, 1810)
Overture
Introduction: duettino
Cavatina buffa e stretta
La cambiale di matrimo
土耳其人在義大利 Il turco in Italia (dramma buffo, 1814)
灰姑娘 La Cenerentola (Cinderella, dramma giocoso, 1817)
Overture
Introduction
Act 1:Cavatina Don Magnifico
Act 1: Chorus and Cavatina Dandini
Non più mesta
奧賽羅 Otello, ossia Il moro di Venezia (dramma, 1817)
Act 1, Othello's Cavatina: Ah! Si per voi già sento
Il viaggio a Reims, ossia L'albergo del giglio d'oro (dramma giocoso, 1825)
聖母哀悼曲 Stabat mater, for soloists, chorus, and orchestra (1832, rev.1841)
1.Introduction: Stabat mater dolorosa
9.Quartet: Quando corpus morietur
歌劇
塞維利亞理髮師 (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
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和莫札特的 " 費加洛婚禮 " 都是由波馬榭 ( Beaumarchais 1732 - 1799 ) 所創作 . 原著費加洛婚禮一劇共有三部,莫札特是採用該劇的第二部,而羅西尼則是採用第一部的劇情創作出塞維亞理髮師 .
羅西尼是寫歌劇的快手,這部歌劇一共只花了十三天 . 不過只要稍稍研究就可發覺那首著名的序曲是用以前的曲調改編的 . 因為歌劇是十九世紀初義大利市民的最大消遣,歌劇需求量極大,劇碼經常更換,所以常出現曲調改編的情況 .
劇情大綱 : 伯爵愛上了羅吉娜,因此由理髮師費加洛出點子,讓伯爵以冒充軍官駐紮為由進入羅吉娜監護人巴特羅醫生的家 . 不過醫生早已看上羅吉娜所繼承的財產,想要自己娶她為妻,因此風聞伯爵對羅吉娜有意後更是頻加防範,只不過在點子王費加洛的計謀之下,醫師老是遭到捉弄 . 最後終於伯爵和羅吉娜緣定,而巴特羅醫師也獲得羅吉娜的財產,皆大歡喜 .
威廉泰爾序曲(William Tell: Overture)
「威廉泰爾」是他繼「塞維里亞理髮師(Il Barber de Sevile)」後最成功,也是最後一齣歌劇,他在生命中的前三十七年寫下四十齣歌劇,但之後的三十年間再也沒有發表任何一齣歌劇,安享餘年。「威廉泰爾」是敘述十四世紀初的瑞士英雄威廉泰爾的偉大事蹟,而其最出名的序曲為許多電影、廣播電台所用。樂曲開始時由大提琴獨奏及弦樂、木管的和聲,透露出一股幽暗之感,而後弦樂詮釋出略帶憂愁但悠揚的旋律。而後由長笛、雙簧管、豎笛在弦樂撥奏的簇擁下,對話似的帶出第二主題,律動的撥奏,輕鬆的旋律,使全曲充滿了一股鄉間悠適的心情。之後曲風乍變,銅管齊鳴,帶入全曲的高潮,彷彿象徵英雄的偉大事蹟,為人民歌頌,在反覆之後,全曲壯麗的作結。
第一樂章富有詩意,出色地描繪了深居的寧靜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樂章則是暴風雨場面的描寫,天空烏雲密布,雷鳴電閃,體現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第三樂章是描寫暴風雨過後,一片清新的田園景色,阿爾卑斯山在暴風雨後又恢復了原來的恬靜,英國管奏出的是一個美妙非凡的牧歌風旋律。 第四樂章,號角的合奏響起,這是一首充滿光和熱的進行曲,為聽眾所普遍鐘愛。樂章開始時的軍號聲是進軍的號召,隨後的主題是瑞士軍隊的寫照;
音樂充滿了罕有的熱情和英勇剛毅的精神。
1792
2/29日生於義大利Pesaro, 父親Giuseppe Rossini 是屠場檢查員, 又在Lugo地方當號兵。
1802
在Prihetti門下學習鋼琴, 在 A. Tesei門下學習歌唱和聲樂, 課餘之暇, 參加教堂唱詩班, 協助雙親維持家用。
1805
在戲院裡唱歌, 吹喇叭, 彈奏鋼琴。
1807
進入Bologna Liceo音樂院, 在 Mattei班中學習對位法, 在Cavedagni門下學習大提琴, 創作簡短樂曲和一部名為De Metrio的歌劇。
1808
作品得獎, 清唱劇[為奧非歐之死而悲嘆]上演, 完成男生合唱的彌撒曲。
1810
獨幕喜歌劇[婚姻匯票](La Cambiale Di Matrimonio) 在維也納上演。 (蕭邦, 舒曼出生)
1811
完成清唱劇[笛東那之死](La Morte di Didone)。
1812
9/16日, 兩幕歌劇[試金石](La Pietra del Paragone)在米蘭 Scala劇院上演, 非常成功。 完成[絲質的樓梯](La Scala di Seta)及[虛假的快樂](Linganno Felice)等歌劇。
1813
2/6日, 歌劇[堂克萊第](Tancredi)在維也納公演頗獲佳評, 5/26日, 喜歌劇[義大利人在阿爾及利]也在維也納公演, 非常成功; 同年完成[布魯斯基諾先生](Il Signor Bruschino), 及[歐來利人在巴米拉](Aureliano in Palmira)兩齣歌劇。 (威爾第, 華格纳誕生)
1814
完成歌劇[西基斯蒙多](Sigismondo), 清唱劇 Esle ed Irenne。
1815
10/4日,歌劇 Elisabetta, Regina di Inghilterra在拿波里演出, 是年作品大有進步。
1816
2/20日, 傑作 Il Barbieredi Siviglia 在羅馬演出; 12/4日, Otello在拿波里演出。
1817
1/25日, 喜歌劇 La Cenerentola在羅馬公演; 5/31日, 歌劇 La Gazza Ladre在米蘭演出; 11/11日, 幻想歌劇Armida在拿波里演出。
1818
完成[埃及的摩西人]Mose in Egitto, Adina 及 Ricciardoe Zoraide。
1819
根據使高特的原作編成的[湖女]La Donna Del Lago, 於9/24在米蘭公演; 同年完成Edoardoe Cristina 和 Biancae Falliero兩齣歌劇。 (奧芬巴赫出生)
1820
完成莊嚴彌撒曲 Messa Solenne。
1822
3/16日和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Isabella Colbran結婚; 4/13日陪同他的新娘前往維也納登台, 演唱他的歌劇 Zelmira, 在一次為他舉行的宴會中, 羅西尼得到了一件名貴的寶物, 那是一只價值三千五百德克 (Ducat當時歐洲貨幣)的銀質花瓶, 該年拜訪貝多芬。 (法蘭克出生)
1823
2/3日, 歌劇Semiramide在威尼斯公演; 這年秋天和他的新娘同往巴黎等地旅行 (拉羅出生)
1824
在倫敦住到7/26, 在那裡賺了175000法朗; 秋天返回巴黎, 就任(義大利劇院)指揮; 該年沒有作品。(史麥塔纳出生, 布魯克那出生)
1825
6/19日, 歌劇[萊茵之旅] Il Viaggio a Reims在(義大利劇院)演出; 九月間, 麥雅白爾的作品 [十字軍]Il Crociato 也在該院演出。(小約翰史特勞斯出生)
1826
10/9日, 歌劇[高林泰之被圍] Le Siege De Corinthe在巴黎歌劇院上演; 辭去義大利劇院的職務,專爲皇上作曲。(韋伯去世)
1827
2/20日, 其母 Anna Guidarini R. 去世; 3/26日發表歌劇[摩西] Moise。(貝多芬去世)
1828
8/20日, 歌劇[奧里伯爵] Le Comte Ory 在巴黎歌劇院上演。(舒伯特去世)
1829
8/3日, 最後傑作[威廉泰爾] Guillaume Tell, 在巴黎歌劇院上演; 法國榮譽團贈予勳位; 和妻子離開巴黎, 前往波羅雅。
1830
9月, 爲了法律上的事務獨自返回巴黎, 在那裡差不多住了六年之久。
1831
訪問馬德里 Madrid, 它在那裡完成了聖母哀悼曲(Stabat Mater)之第一部。
1832
在訪問Aix-lex-Bains期間, 結識了Olympe Pelissier, 這女子後來嫁給羅西尼。
1834
夏季在波羅亞消磨了兩個月, 健康不佳。
1836
訪問Frankfort, 在那裡會見孟德爾頌; 十月間又回到波羅亞, Olympe 一直跟隨著他。(德利伯出生)
1837
和Isabella 離婚, 11月和 Olympe 一同在米蘭消磨了一個冬天。
1838
三月回波羅亞。(比才出生)
1839
奉命改組波羅亞的 Liceo 音樂院; 4/29日父親去世。 (幕索斯基出生)
1841
完成聖母哀悼曲 Stabat Mater.。
1842
一月 Stabat Mater在巴黎演出, 三月在波羅亞演出。
1843
健康惡化, 五月前往巴黎開刀; 九月返回波羅亞。(葛利格出生)
1845
10/7日前妻Isabella去世 。(佛瑞出生)
1846
8/21日, 正式和 Olympe Pelissier結婚。
1848
四月離開波羅亞, 搬到 Florence居住, 在在那裡住了七年。(董尼采弟去世)
1855
離開Florence, 搬到巴黎; 一直到他去世都沒有再回義大利; 健康進步, 創作了很多短曲。
1867
身體轉壞。 (托斯卡尼尼出生)
1868
11/13日死於巴黎, 享年76歲。
1887
遺體移往Florence, 重葬於Santa Croce教堂。
喜歌劇大師
1792 年出生於義大利,是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 自幼家境清寒而被寄養於親戚家 , 早年隨父親學習小號 , 所受音樂教育不多 , 僅少年時代就讀於音樂學校數年,然天賦歌喉圓潤, 曾在男童唱詩班中擔任獨唱 。他十歲師事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跟馬太學對位。羅西尼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的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他所作的《塞維爾的理髮師》,集義大利諧劇的精華,它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
1816 年代表作 " 塞維利亞理髮師 " 在羅馬發表後轟動樂壇 , 使他一躍而成國際音樂界的大作曲家 . 1928 年 " 威廉泰爾 " 上演後 , 即使正處於事業顛峰期 , 他卻悄然隱退 , 並於往後的 30 年中潛心於宗教音樂 , 鋼琴曲 , 樂器曲及零星的歌曲。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道統,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他並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羅西尼寫了擱筆之作《威廉泰爾》,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並對大歌劇體裁的形成起到了推進作用。在羅西尼所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除《塞維爾的理髮師》和《威廉泰爾》外,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奧賽羅》、《摩西》等 。
羅西尼一生講究享受 , 名宮華廈 , 錦衣玉食 , 終日宴會不斷 , 是個十足的生活享樂主義者 . 他與董尼采第(Donizetti)和貝里尼(Bellini)三分十九世紀前半的義大利歌劇界,但他對其他兩位作曲家有如子姪(他的年紀最長);他熱愛美食、盛大的晚宴,「羅西尼嫩牛肉片(Tournedos Rossini)」以他為名。
1868 年去世 , 享年76歲。
優秀作品
絲質的樓梯 La scala di seta (farsa comica, 1808)
Overture
婚姻匯票 La cambiale di matrimonio (farsa comico, 1810)
Overture
Introduction: duettino
Cavatina buffa e stretta
La cambiale di matrimo
土耳其人在義大利 Il turco in Italia (dramma buffo, 1814)
灰姑娘 La Cenerentola (Cinderella, dramma giocoso, 1817)
Overture
Introduction
Act 1:Cavatina Don Magnifico
Act 1: Chorus and Cavatina Dandini
Non più mesta
奧賽羅 Otello, ossia Il moro di Venezia (dramma, 1817)
Act 1, Othello's Cavatina: Ah! Si per voi già sento
Il viaggio a Reims, ossia L'albergo del giglio d'oro (dramma giocoso, 1825)
聖母哀悼曲 Stabat mater, for soloists, chorus, and orchestra (1832, rev.1841)
1.Introduction: Stabat mater dolorosa
9.Quartet: Quando corpus morietur
歌劇
塞維利亞理髮師 (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
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和莫札特的 " 費加洛婚禮 " 都是由波馬榭 ( Beaumarchais 1732 - 1799 ) 所創作 . 原著費加洛婚禮一劇共有三部,莫札特是採用該劇的第二部,而羅西尼則是採用第一部的劇情創作出塞維亞理髮師 .
羅西尼是寫歌劇的快手,這部歌劇一共只花了十三天 . 不過只要稍稍研究就可發覺那首著名的序曲是用以前的曲調改編的 . 因為歌劇是十九世紀初義大利市民的最大消遣,歌劇需求量極大,劇碼經常更換,所以常出現曲調改編的情況 .
劇情大綱 : 伯爵愛上了羅吉娜,因此由理髮師費加洛出點子,讓伯爵以冒充軍官駐紮為由進入羅吉娜監護人巴特羅醫生的家 . 不過醫生早已看上羅吉娜所繼承的財產,想要自己娶她為妻,因此風聞伯爵對羅吉娜有意後更是頻加防範,只不過在點子王費加洛的計謀之下,醫師老是遭到捉弄 . 最後終於伯爵和羅吉娜緣定,而巴特羅醫師也獲得羅吉娜的財產,皆大歡喜 .
威廉泰爾序曲(William Tell: Overture)
「威廉泰爾」是他繼「塞維里亞理髮師(Il Barber de Sevile)」後最成功,也是最後一齣歌劇,他在生命中的前三十七年寫下四十齣歌劇,但之後的三十年間再也沒有發表任何一齣歌劇,安享餘年。「威廉泰爾」是敘述十四世紀初的瑞士英雄威廉泰爾的偉大事蹟,而其最出名的序曲為許多電影、廣播電台所用。樂曲開始時由大提琴獨奏及弦樂、木管的和聲,透露出一股幽暗之感,而後弦樂詮釋出略帶憂愁但悠揚的旋律。而後由長笛、雙簧管、豎笛在弦樂撥奏的簇擁下,對話似的帶出第二主題,律動的撥奏,輕鬆的旋律,使全曲充滿了一股鄉間悠適的心情。之後曲風乍變,銅管齊鳴,帶入全曲的高潮,彷彿象徵英雄的偉大事蹟,為人民歌頌,在反覆之後,全曲壯麗的作結。
第一樂章富有詩意,出色地描繪了深居的寧靜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樂章則是暴風雨場面的描寫,天空烏雲密布,雷鳴電閃,體現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 第三樂章是描寫暴風雨過後,一片清新的田園景色,阿爾卑斯山在暴風雨後又恢復了原來的恬靜,英國管奏出的是一個美妙非凡的牧歌風旋律。 第四樂章,號角的合奏響起,這是一首充滿光和熱的進行曲,為聽眾所普遍鐘愛。樂章開始時的軍號聲是進軍的號召,隨後的主題是瑞士軍隊的寫照;
音樂充滿了罕有的熱情和英勇剛毅的精神。
1792
2/29日生於義大利Pesaro, 父親Giuseppe Rossini 是屠場檢查員, 又在Lugo地方當號兵。
1802
在Prihetti門下學習鋼琴, 在 A. Tesei門下學習歌唱和聲樂, 課餘之暇, 參加教堂唱詩班, 協助雙親維持家用。
1805
在戲院裡唱歌, 吹喇叭, 彈奏鋼琴。
1807
進入Bologna Liceo音樂院, 在 Mattei班中學習對位法, 在Cavedagni門下學習大提琴, 創作簡短樂曲和一部名為De Metrio的歌劇。
1808
作品得獎, 清唱劇[為奧非歐之死而悲嘆]上演, 完成男生合唱的彌撒曲。
1810
獨幕喜歌劇[婚姻匯票](La Cambiale Di Matrimonio) 在維也納上演。 (蕭邦, 舒曼出生)
1811
完成清唱劇[笛東那之死](La Morte di Didone)。
1812
9/16日, 兩幕歌劇[試金石](La Pietra del Paragone)在米蘭 Scala劇院上演, 非常成功。 完成[絲質的樓梯](La Scala di Seta)及[虛假的快樂](Linganno Felice)等歌劇。
1813
2/6日, 歌劇[堂克萊第](Tancredi)在維也納公演頗獲佳評, 5/26日, 喜歌劇[義大利人在阿爾及利]也在維也納公演, 非常成功; 同年完成[布魯斯基諾先生](Il Signor Bruschino), 及[歐來利人在巴米拉](Aureliano in Palmira)兩齣歌劇。 (威爾第, 華格纳誕生)
1814
完成歌劇[西基斯蒙多](Sigismondo), 清唱劇 Esle ed Irenne。
1815
10/4日,歌劇 Elisabetta, Regina di Inghilterra在拿波里演出, 是年作品大有進步。
1816
2/20日, 傑作 Il Barbieredi Siviglia 在羅馬演出; 12/4日, Otello在拿波里演出。
1817
1/25日, 喜歌劇 La Cenerentola在羅馬公演; 5/31日, 歌劇 La Gazza Ladre在米蘭演出; 11/11日, 幻想歌劇Armida在拿波里演出。
1818
完成[埃及的摩西人]Mose in Egitto, Adina 及 Ricciardoe Zoraide。
1819
根據使高特的原作編成的[湖女]La Donna Del Lago, 於9/24在米蘭公演; 同年完成Edoardoe Cristina 和 Biancae Falliero兩齣歌劇。 (奧芬巴赫出生)
1820
完成莊嚴彌撒曲 Messa Solenne。
1822
3/16日和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Isabella Colbran結婚; 4/13日陪同他的新娘前往維也納登台, 演唱他的歌劇 Zelmira, 在一次為他舉行的宴會中, 羅西尼得到了一件名貴的寶物, 那是一只價值三千五百德克 (Ducat當時歐洲貨幣)的銀質花瓶, 該年拜訪貝多芬。 (法蘭克出生)
1823
2/3日, 歌劇Semiramide在威尼斯公演; 這年秋天和他的新娘同往巴黎等地旅行 (拉羅出生)
1824
在倫敦住到7/26, 在那裡賺了175000法朗; 秋天返回巴黎, 就任(義大利劇院)指揮; 該年沒有作品。(史麥塔纳出生, 布魯克那出生)
1825
6/19日, 歌劇[萊茵之旅] Il Viaggio a Reims在(義大利劇院)演出; 九月間, 麥雅白爾的作品 [十字軍]Il Crociato 也在該院演出。(小約翰史特勞斯出生)
1826
10/9日, 歌劇[高林泰之被圍] Le Siege De Corinthe在巴黎歌劇院上演; 辭去義大利劇院的職務,專爲皇上作曲。(韋伯去世)
1827
2/20日, 其母 Anna Guidarini R. 去世; 3/26日發表歌劇[摩西] Moise。(貝多芬去世)
1828
8/20日, 歌劇[奧里伯爵] Le Comte Ory 在巴黎歌劇院上演。(舒伯特去世)
1829
8/3日, 最後傑作[威廉泰爾] Guillaume Tell, 在巴黎歌劇院上演; 法國榮譽團贈予勳位; 和妻子離開巴黎, 前往波羅雅。
1830
9月, 爲了法律上的事務獨自返回巴黎, 在那裡差不多住了六年之久。
1831
訪問馬德里 Madrid, 它在那裡完成了聖母哀悼曲(Stabat Mater)之第一部。
1832
在訪問Aix-lex-Bains期間, 結識了Olympe Pelissier, 這女子後來嫁給羅西尼。
1834
夏季在波羅亞消磨了兩個月, 健康不佳。
1836
訪問Frankfort, 在那裡會見孟德爾頌; 十月間又回到波羅亞, Olympe 一直跟隨著他。(德利伯出生)
1837
和Isabella 離婚, 11月和 Olympe 一同在米蘭消磨了一個冬天。
1838
三月回波羅亞。(比才出生)
1839
奉命改組波羅亞的 Liceo 音樂院; 4/29日父親去世。 (幕索斯基出生)
1841
完成聖母哀悼曲 Stabat Mater.。
1842
一月 Stabat Mater在巴黎演出, 三月在波羅亞演出。
1843
健康惡化, 五月前往巴黎開刀; 九月返回波羅亞。(葛利格出生)
1845
10/7日前妻Isabella去世 。(佛瑞出生)
1846
8/21日, 正式和 Olympe Pelissier結婚。
1848
四月離開波羅亞, 搬到 Florence居住, 在在那裡住了七年。(董尼采弟去世)
1855
離開Florence, 搬到巴黎; 一直到他去世都沒有再回義大利; 健康進步, 創作了很多短曲。
1867
身體轉壞。 (托斯卡尼尼出生)
1868
11/13日死於巴黎, 享年76歲。
1887
遺體移往Florence, 重葬於Santa Croce教堂。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