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奧地利

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奧地利
三重無國籍人
在奧地利我是個波西米人在德國人眼中我是個奧地利人在這世界上我又不可避免的被看做是猶太人不論那個地方都勉強收容了我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 馬勒 >
馬勒為猶太籍的奧地利人,與布魯克納並稱為浪漫後期最偉大的兩大交響曲作曲家。馬勒 10 歲就開了一場鋼琴獨奏會,算是一個音樂神童,在這次演奏會後就被送往維也納音樂院接受正式音樂訓練,也不斷獲得各項獎章。
畢業後以指揮遊走歐洲各地,1897 年榮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總指揮,為該劇院帶來了空前的全盛時期而聲名大噪。其後應聘前往美國,先後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及紐約愛樂管絃樂團指揮,聲名達到最高點。
馬勒在指揮方面成就,曾讓柴可夫斯基讚美他 :「無疑他是個天才,具有卓越的能力」。布拉姆斯也說 :「要聽真正的唐.喬凡尼,要到布達佩斯」。而他所帶領演出的莫札特、普契尼及威爾第的歌劇都深獲好評,他還指揮柴可夫斯基 " 尤金奧尼根 " 歌劇的首演。
馬勒是個敏感的人,作品也因此深富自傳色彩,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個人人格與情感的寫照,或是生命中特殊事件的音樂紀錄。他同時也熱情而聰敏,又相當早熟,他的音樂深切刻劃人類的情感及大自然的聲響,同時也反映了他對死亡的特別知覺。
唯一未能賞識馬勒之才的似乎只有名指揮家兼綱琴家畢羅。畢羅不論於私於公都是布拉姆斯與華格納的密友,但他一句話就把馬勒批評得一文不值。他說:「如果這樣也能叫音樂,那我可是門外漢了」。
1894 年畢羅死後,馬勒才又開始新的創作靈感及較大的自我表現空間。在作曲時馬勒需要絕對的安靜,甚至在史坦巴赫的鄉間小屋作曲時他都堅持把牛頸上的鈴噹取下,而農夫們也都配合的減少活動,並把牛羊雞狗關起來或是趕到遠處以免妨礙他創作。史坦巴赫及夏日小屋對這位敏感的作曲家而言,無疑是創作自然而具有靈性作品的理想場所。
馬勒的精神世界連佛洛伊德都覺得諱莫如深,當他事業逐漸起步時,他寫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第一樂章就是死亡頌歌;當他和妻子艾瑪新婚燕爾沈浸在愛情的時候,他的第五號交響曲竟然是用送葬進行曲作為開端;1904 年他的第二個女兒出生,正該享受家庭生活的樂趣時,他卻投入「悼亡兒輓歌」的寫作中。愛瑪追憶說:「就在半小時之前,他還在擁抱親吻健康的娃娃,旋即卻狂熱的投入這首作品的創作中,他做的事情真是恐怖」。根據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檔案的記載,馬勒有著強烈的伊底帕斯情結,加以他對婚姻懷著柏拉圖式的憧憬,使他對自己的妻子在情慾方面有著極大的愧疚,他想要作第八號交響曲送給的妻子的舉動,毋寧看成是一種自我掙扎與救贖的渴望。
馬勒說:「交響曲必須得要像這個世界一樣無所不包」。但是馬勒的精神世界卻無可避免的是一連串的衝突與掙扎,他無法停止對生命意義、存在價值、自然、大地、死亡、愛情等問題作長久且痛苦的思索。
1911 年因操勞過度病逝於維也納,享年 51 歲。
 
 
馬勒年表
1860年:7月7日出生於波希米亞地區的卡里什特。 1870年:第一次公開演出。 1875年:赴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鋼琴。 1878年:開始創作第一部重要作品《悲哀之歌》 1880年:在上奧地利州謀得第一份指揮工作。 1886年:在萊比錫擔任指揮。 1889年:父親、母親與妹妹相繼過世;11月2O日《第l號交響曲》在布達佩斯首演。 1891年:在漢堡歌劇院擔任指揮。 1892年: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出訪英國。 1897年:接任維也納歌劇院音樂總監;改奉羅馬天主教。 1902年:與阿爾瑪結婚,長女出生。 1904年:在科隆親自指揮《第5號交響曲》首演。 1908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指揮。1909年:完成《第9號交響曲》。 1911年:5 月 18 日病逝於維也納。
 
優秀作品
 
第 1 號交響曲 - 巨人 (Symphony No.1 in D, 'Titan')第 2 號交響曲 - 復活第 3 號交響曲 (Symphony No.3 in D-)第 4 號交響曲 - 極樂世界 (Symphony No.4 in G)第 5 號交響曲 (Symphony No.5 in C#-)
4.Adagietto 5.Finale
第 6 號交響曲 - 悲劇 (Symphony No.6 in A-)第 7 號交響曲 - 夜之歌 (Symphony No.7 in B-)第 8 號交響曲 - 千人第 9 號交響曲 - 大地之歌第 10 號交響曲 - 未完成

沒有留言: